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文化遺產:昨天的草 今天的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2-04 08:54:32  


  中評社香港12月5日電/大眾日報刊載作者李濤的文章說,文物資源是歷史文化的實證,是人類與祖先、與後代交流對話的橋梁和紐帶,也是時代的稀缺性資源。

  打造中華優秀文化品牌

  2010年9月,“孔子文化周”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成功舉辦,這是東方的古老文化首次走近聯合國的文化管理機構。

  2500多年前,孔子站在泗水岸邊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光雖已流逝,但由孔子創建的儒家思想卻在不斷發揚光大。聯合國總部大廳醒目地寫著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曲阜、鄒城、泰安的豐厚文物資源感召著世人。從曲阜走向世界,這是儒家文化的巨大魅力,也是文物資源的核心價值之所在。

  在孔子誕辰地尼山舉行了首屆尼山論壇,尼山首次歷史性地聆聽著來自世界多元文明的聲音。近年來我省組織的“孔子文化展”、“青州龍興寺出土佛教造像展”等一系列文物展覽,先後在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瑞士、西班牙、意大利、新加坡等地展出,引起巨大轟動,成為了我國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品牌。

  人類脫胎於文化之中,文物印證著人類的發展印跡。

  文化遺產變身稀缺資源

  江南的古城、古村鎮以其獨有的山鄉水色和原生態的的文化底蘊,令人魂牽夢繞。而飽經歷史滄桑的北方,完好保存的古城、古鎮、古街本來就鳳毛麟角,又經歷了幾年前城鎮大開發的衝擊,不少已經是破敗殘缺和被現代建築夾雜得不倫不類,即使當年的決策和執行者也在痛心疾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