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上海美術館覆滅 此後叫中華藝術宮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2-23 00:05:30  


  中評社香港2月23日電/正如坊間戲言,謝晉之後上海沒有電影了,王安憶之後上海沒有文學了,沙葉新之後上海沒有戲劇了。實際上,在他們之後上海仍然精英輩出,但都在上海以外名震遐邇。

  上海美術館不久前傳來解體的消息,它將被改組成“中華藝術宮”。“中華藝術宮”這個名稱就像一個街道工廠出身的企業家好大喜功的創舉,或者一個暴發戶太太辦的偽文藝沙龍。無論上海還是其他省市的藝術圈同仁,沒有多少人願為上海美術館的“覆滅”奔走呼籲。一個堂堂的名聞海外的市立美術館亡命之際卻無人惋惜,值得深思。

  這個號稱上海標誌性平台的藝術展示中心長期由一群謹小慎微的基層美術官員坐鎮,他們給人的總體印象是改革進取的膽氣不足,雖有理想但求無過,一切以不犯錯誤和明哲保身為前提。在上海之外的眾多省份,當代藝術的風起雲湧及推進,很多是體制內知識分子和藝術官員以文化擔當的勇氣與現狀的博弈而獲得,比如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藝術研究院、90年代的《江蘇畫刊》、新世紀十年的廣東美術館。

  上海官方和民間輿論近二十年一直在叫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海派”精神,但實際作為恰恰相反,不要說海納百川,連自己城市的文化精英都不見包容。近三十年,上海在前衛藝術、先鋒文學、獨立電影和探索戲劇等領域一直人才輩出,奇怪的是,他們大都不是在上海出名。八九十年代參與前衛新潮的成名人物,已被各省級的頂尖機構(大學、美術館、畫院)重用或禮聘,甚至在首都北京,這些精英如今分布在北大、清華、中央美院、中國美術館、國家畫院等重要位置。只有上海的官方文化體系一直拒絕本城的文化精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