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傳統文化反思:倉廩實就一定能夠知禮節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1-24 09:34:17  


 
  然而,從哲學上說,管仲這一論斷的正確性,僅僅在於看到了物質對精神、存在對意識的決定作用。由存在到意識,由物質到精神,畢竟是一個頗為複雜的反映過程。

  先說第一層。“倉廩實”何以見得一定“知禮節”?“衣食足”何以見得一定“知榮辱”?如果不是抬杠,“飽暖思淫欲,貧寒起盜心”,不也是一種“存在決定意識”或曰“物質變精神”麼?

  再說第二層。2010年,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經濟體,毋庸置疑,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提升。在小悅悅事件中,所有的當事者,包括肇事司機與冷漠路人,就他們的經濟地位而言,“倉廩實”可能不好說,但至少不低於“衣食足”的水平,然而,他們卻並沒有必然地“知禮節”和“知榮辱”。反之,為小悅悅伸出援手的陳賢妹,一位經濟地位相對較低的拾荒阿姨,反倒體現了較之前者更高的道德水準。由此看來,在管仲的學說中似乎缺少了什麼,以致損害了這一論斷的完整性,並進而否定了從物質到精神、從存在到意識的相關性與決定性。在哲學史上,作為唯物論的認識論,一向就有機械論與反映論的分野。存在決定意識,物質決定精神,既不會正比效應,一一對等,也不會吹糠見米、立竿見影,這裡有一個“從物到感覺到思想”(恩格斯語)的複雜過程。管仲這一論斷之缺憾,即在於他未能明確地指出這個不可繞過的反映過程。

  孟子,名軻,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與教育家,魯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物質決定論”或“存在決定論”上,似乎與管仲殊途而同歸。他在闡述治國之策時指出:“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孟子.滕文公上》)孟軻晚於管仲300多年,儘管他們有著齊文化和魯文化的不同背景,但在哲學上,似乎又一脈相承。在管、孟二人的理論裡,所謂有“恒產”,大抵與“倉廩實”和“衣食足”不分軒輊,而所謂“有恒心”,似乎與“知禮節”和“知榮辱”不相伯仲。孟軻在《梁惠王上》中論述道:“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由此可見,孟軻和管仲一樣,也意識到經濟基礎的重要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