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只是針對一些熱門的明星商業演出。像交響樂這種文藝演出,除了票價貴,也還存在著普及推廣等問題。國家大劇院為紀念馬勒逝世一百周年,從今年7月開始(到11月)舉辦數場馬勒作品音樂會。前些天,著名作家肖復興撰文指出,同樣是馬勒作品音樂會,他在美國費城欣賞時只花10美元,而在國家大劇院最便宜的也要180元,算起來票價是費城的3倍。肖復興不由得感慨:再偉大的音樂,和普通百姓也應該是貼近的,而不能僅僅淪為少數人的專利或附庸風雅的點綴。所以,穿T恤聽古典樂固然挺美,但還得讓穿T恤的人有消費能力走進劇院,親耳聆聽,這才是真正在啟蒙和推廣。
推廣高雅藝術的途徑,不外乎依賴市場推廣、政府扶持和企業資助。實際上,在歐美等國,雖說國民欣賞音樂會、歌劇的風氣較為普遍,但劇院、交響樂團等文藝組織的生存發展也更多依賴於政府扶持或企業資助。在美國費城欣賞一場音樂會只花10美元,在歐洲欣賞一出歌劇最低也只需10歐元左右,這從當地收入水平來看,價格確實十分低廉。之所以能夠如此,主要就是得益於政府扶持或私人捐贈這一套運作機制。
有人曾這麼總結歐洲大陸和美國歌劇的運作機制:“在歐洲,歌劇及其資金在議會上討論,是一個公開、透明的過程。而在美國,你總是會受制於某位女士異想天開的念頭。”(引自FT中文網,英國《金融時報》專欄文章)在此或可看出,要讓藝術走向大眾,發揮市場化機制自然很重要,同時卻也離不開政府和企業的支持。特別是在古典音樂欣賞尚未成為氣候的國內,如果政府能夠更加重視文化發展,企業樂於“附庸風雅”,當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