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24日電/《中國藝術報》報道,一次失竊,為故宮打開了“潘多拉盒子”。失竊門之後,錯字門、會所門、解雇門、拍賣門、哥窑門,再到佛像門、瞞報門、屏風門、私拍門、封口門,甚至到最新曝出的黑板門……層層洞開之“門”,讓素日裡神秘幽深的皇宮聖殿四面楚歌,也讓人不禁疑惑它未來還會生出怎樣的“五花八‘門’”!決堤的輿論似乎一定要讓故宮在這次全民輿論圍剿中徹底淪陷,這個民族文化的“朝聖”之地幾近演變成了“口水缸”……有人說,這是故宮自末代皇帝走出後最熱鬧之時,而這種極盡諷刺和悲哀意味的久違的熱鬧背後卻值得反思。
在大眾傳媒和信息網絡極度發達的今天,以現代信息媒介為依托的公共領域不斷拓展。媒體事件衍生出的公共事件鍛造出了公眾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網絡媒介促成公共領域低准入的特點讓幾乎所有願意表達意見的公眾都可以加入對任何一個公共事件的造就之中。
故宮事件正是這一趨勢的現實標本。同時它證明,在公共領域話語中,即便是莊重威嚴的紫禁城也要毫不含糊地被拉到公眾輿論自發搭建的審判台上,接受詰責、問訊、聲討甚至鞭撻。這讓人看到公共領域今非昔比的自由維度的延伸,呈現了公眾思想權力的不斷擴張,彰顯了公眾責任意識的顯著增強,也促迫了故宮內部存在的問題的深度暴露和解決。這些皆為這次事件的正面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