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23日電/《文匯報》報道,7年、5億元人民幣、12個攝制組、70艘船、全世界50個拍攝點、超過100個物種……所有這些數字加起來,就是上周五開始在國內公映的今年法國凱撒獎最佳紀錄片獎得主《海洋》。雖然距離該片在歐美公映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年半,但這部由《微觀世界》、《喜瑪拉雅》、《遷徙的鳥》等片的導演、法國人雅克.貝漢擔任制片並參與執導的史上最大投資紀錄片,仍然獲得了內地觀眾的青睞。記者觀察到,儘管遭遇《變形金剛3》、《哈利.波特7(下)》和《藍精靈》的合圍,但由於在影迷中的巨大人氣(豆瓣網上高達9.2分),其在上海的排片已經從上周六的19家影院共40場次增加到昨天的29家影院共65場次。
同樣是將鏡頭對准藍色的海洋,該片與《亞特蘭蒂斯》、《深藍》等優秀海洋紀錄片最大的區別在哪裡?“我們不是為了介紹動物的習性,而是為了刻畫它們的情感。”上周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雅克.貝漢的多年搭檔、《海洋》的另一位導演雅克.克魯佐這樣表示。也正因為如此,該片在畫面美之外,更有一份打動人心的情感美,這也使得影片的環保主題得到了深化。
一個鏡頭竟等了3年
除去兩年籌備和一年剪輯,《海洋》的拍攝時間長達4年。而在這4年裡,攝制組大部分時間都在等待和尋找——等待合適的時機,尋找合適的地點。
雅克.貝漢曾經說過,他拍紀錄片不是為了給觀眾建一個動物園,而是要請大家走進動物的生活,和動物一起生活。當年《遷徙的鳥》就採用了和鳥一起飛翔的拍攝角度,此次拍攝《海洋》,攝制組採取了同樣的拍攝方式。然而,雅克.克魯佐告訴記者,海洋動物非常敏感,一旦受到驚嚇和打攪,轉身就走,還會做出憤怒的樣子。所以在正式拍攝之前需要花很多時間和它們相處,讓它們感到沒有危險,也不會被打攪,這樣才能得到想要的畫面。片中有一個鯨魚翩翩起舞的鏡頭,就是攝制組多方尋找、漫長等待的結果。“因為不是所有的鯨魚都喜歡跳舞,鯨魚也不是隨時隨地都願意跳舞。”而影片快結束時那個海獅媽媽抱著小海獅在冰下游泳的鏡頭,更是攝制組在等待了3年之後終於出現的場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