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皮影與木偶有你不知道的真相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17 09:29:06  


 
  木偶藝術家們還能讓木偶扮作舞伴,與人共舞。導演趙根樓曾經創作過一個《假面舞會》的木偶戲,劇中,女演員何筱瓊男扮女裝,扮成男舞者;她一手摟著的舞伴,竟是與她一般大小的木偶,“兩人”一起跳起了激情探戈。何筱瓊如何掌控她的舞伴呢?原來,她摟著舞伴的右手,自己的右手則插進了木偶的腰部,腰部中間裝有主杆,可以操縱木偶頭部和身體的轉動。

  跳舞,最關鍵的還是一雙腳,何筱瓊如何讓她的舞伴翩翩起舞?原來,設計師錢時信在何筱瓊和木偶的腳上,各裝了一塊磁鐵,何筱瓊的腳一動,木偶的腳也被“吸引”著,跟著動起來。何筱瓊稍一用力,將木偶的腳抬起,自然也能輕鬆地與自己的腳分開。

  相關鏈接 木偶與皮影的歷史

  木偶與皮影,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考古人員曾在湖南長沙的西漢馬王堆裡,出土了大量的木俑,其中有一具高193厘米單大木俑,其肢體由13段木條組成,四肢關節可以活動,可眾、可立、可跪。有人認為,這具大木俑,“當即後世的提線傀儡。”

  在漢、唐以後的六朝,這傀儡已能演出簡單故事。大約在公元550年至557年的北齊時代,中國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縱、木偶扮具體人物、當眾表演簡單故事的木偶戲。木偶原本並無生命,是人以其創意、想象、製作和操縱,賦予木偶特定的形象和“生命”,以此表演故事,說講事理。中國的傀儡戲,根據其操縱對象與技巧的不同,可分為杖頭木偶、提線木偶、布袋木偶和皮影等。

  自北齊形成後,木偶戲伴隨其他姊妹藝術的發展而日趨成熟。明代時,杖頭木偶戲已經在全國流行。宋朝時,福建的提線木偶已很興盛,泉州更是出現了著名的提線戲班“虎班”。明代萬歷年間,福建漳州出現了布袋木偶,同時傳到粵西、湛江等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