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價值的失守
俗話說,有壓力就有動力。此話不假,諸如李振這樣自立、自強、奮鬥不息的大學生幾乎每個學校都有。他們中很多出身於農村,是不折不扣的“貧二代”。不屈服於命運,奮力拼搏,展現的是一種鼓舞人的精神。李振也算是同齡人中“覺醒”較早的,想得遠,做得也早,大三就開始為房子的“首付”奮鬥。有道是,“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青年人就應該有一種危機感,單純地享受青春年華,無疑是浪費最寶貴的生命。李振的堅強、執著、奮進值得讚揚,可稱讚之餘,很容易讓人嗅到另一種危機——大學生精神價值的失守。
自強自立沒有什麼不好,大學生賺錢養活自己也是應該受到鼓勵的。可問題的關鍵在於,嚴酷的社會壓力,艱難的生存境遇,單向度的社會評價體系,已將眾多青年人從對理想與價值的追求中剝離出來。在採訪中,李振主動向記者要“採訪費”,可見其濃厚的經濟意識。他特別強調,“我就一句話,賺錢是人生的常態;如果把常態都丟了,人生就沒有了。”他的人生哲學很簡單,就是賺錢。當記者問道暑假不回家陪陪家人時,他說,“有啥可陪的,平時打打電話不行了嘛,現在這個社會,最主要得獨立,靠誰也靠不了”。對金錢的執著,對親人與室友的冷漠是李振的另一面。這不是李振身上所獨有的,很多青年學生跪倒在現實的腳下,親情、友情、理想、價值等都是次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