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客死異鄉的“印度畢加索”
http://www.CRNTT.com   2011-06-25 10:05:36


  中評社香港6月25日電/外灘畫報報道,6月8日,有“印度畢加索”之稱的印度當代傑出畫家MF.侯賽因(Maqbool Fida Husain)在倫敦去世,享年95歲。侯賽因人生最後的驛站距離他心愛的故都孟買非常遙遠,事實上,漂泊無根正是他一生的寫照。年輕時,他就把臨時栖身的旅店當作畫室;而年老時,他背井離鄉,在生命的最後幾年,甚至放棄了印度護照,成為異國的公民。然而,他的自我放逐,正如他在印度國內引起的爭議,並非是一種主觀上的選擇。

  1915年9月17日,MF.侯賽因出生於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個穆斯林家庭。《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故事是許多印度少年的寫照,侯賽因的成名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他成長於印度獨立前社會矛盾最激化的時期,沒有機會系統地學習繪畫,幾乎全靠自學。侯賽因獲得的第一份與繪畫有關的工作是為孟買的電影院繪制掛在外墻上的宣傳畫,薪水微薄,但這份工作不但培養了他創作巨幅畫作的能力,而且也令他愛上電影這門與繪畫沾親帶故的藝術。除此之外,侯賽因還做過其他很多工作,其中收入最豐的是在玩具廠設計和製作玩具。

  1947年,隨著印度獨立,MF.侯賽因成為後來在印度最具影響力的現代藝術家團體Progressive Artists’Group的重要一員,除他之外還包括Syed Haider Raza和Francis Newton Souza等人。在那之前,印度繪畫由Raja Ravi Varma大膽卻仍舊屬於現實主義範疇的肖像畫以及早期拉賈斯坦畫派、莫臥兒畫派的現實主義風格統治,一直到這個團體出現,才開始對形狀、抽象風格、立體主義大加實驗,而侯賽因更在其中加入了表現主義風格。他在印度風格的畫作中混入達利(Salvador Dali)式的夢境和畢加索(Pablo Picasso)對於畫面的敏銳感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