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制陶工藝
劉西開告訴記者,完整的制陶工藝分為選土、濾篩、打泥、制坯、晾曬、煆燒等工序。如果任何一道工序出了問題,整個製作過程就會前功盡棄。
“制坯只是陶器成型的最初階段。僅這一道程序,一般人沒有五至八年的時間是很難出師的。燒窑是全部工藝成功的關鍵,薛家窑泥陶燒制很講究,採用的是窑內熏燒滲碳工藝,一般燒窑要40多個小時,中間不能停火,不能離人。”他還特別提到,在器物燒成的最後一個階段,要從窑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並產生濃煙將陶器熏黑,形成黑陶。他特意強調:“加水也十分講究。急了,爐內陶器容易爆裂;緩了,會造成陶器上色不勻,影響外觀和質量。”
劉西開說:“聽村里的老陶匠們講,古時以燒制黑陶、藍陶為主,缸、盆、甕、罐、壺等精美實用,尤以工藝精湛的宮廷禦用器皿——‘蛋殼陶’著稱。可惜‘蛋殼陶’的製作工藝已經失傳了。”
薛家窑的興衰與變遷
劉西開所在的村子,叫薛家窑。
事實上,薛家窑制陶歷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南宋時當地泥陶產業形成規模,明清時達到鼎盛期。上千年來,村民代代燒陶,從未停火。村里一直流傳著“和把泥,捏碗碗,堯王缸,舜王盤”的童謠。薛家窑之所以成為泥陶產地,得益於當地得天獨厚的土質。在村西約三百畝地的範圍內,有一種細膩、無沙、黏性大且富含多種礦物元素的陶土層,尤其適合燒制器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