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文化底蘊 弘揚家國情懷的史詩氣質
“遷徙劇”具有雙重的地域特征:文化厚重的齊魯與冰天雪地的東北,商業發達的山西與遼闊落後的邊塞,客家風味的閩粵與異國情調的南洋。廣闊天地帶出特有的生活和文化氣息。以《下南洋》為例,不僅以實景拍攝的方式揭開了永定土樓的神秘面紗,還展現了上燈、婚嫁、紅腰帶等客家風俗,既迎合了南方觀眾的觀賞需求,也為北方觀眾開啟了一道獨特風景。
除了濃鬱的本土生活氛圍、文化底蘊外,“遷徙劇”更著力打造民族氣韵。沒有國的家通常是亡國奴,沒有家的國是不存在的烏托邦。家國不可分割。而對於“遷徙劇”來說,在“國破山河在”的特定歷史背景下,人物命運和時代洪流、家國情懷的交織成為了一種必然。
在《闖關東》的結尾,朱開山這位曾經參加過義和團的老人,懷著悲壯的心情,帶著全家人再次踏上遷徙之路。雖路途艱辛,但對於中國能夠重新崛起的希望始終沒有破滅。朱家的境遇,正是當時許許多多家庭的寫照。而朱開山一家所體現的保家衛國的英勇壯舉,恰恰表達了那個時代的民族精神。當《走西口》中的田青賣掉多年艱苦創業才換回的田家大院,舍下妻娘踏上革命之路的時候;當《下南洋》中的簡肇慶繼承生父遺願,回到闊別已久的祖國,投入轟轟烈烈的革命洪流之中時,熒屏前的觀眾很容易感受到劇中所蘊含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遷徙劇”所宣揚的家國情懷中,往往還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這其實是愛國主義精神的一種歷史延伸,主人公不僅在當下的生活中保家衛國,而且恪守和發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精神,這是另一重意義上的愛國主義,彰顯出數千年中華文化的強大凝聚力與生命力。正是這種凝聚力和生命力,將民族的腳步在遷徙中不斷延伸、扎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