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台灣視角解析“習五點”
http://www.CRNTT.com   2019-12-14 00:19:25


2019年1月2日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習五點”
  中評社╱題:從台灣視角解析“習五點” 作者:滕昕雲(台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

  2019年1月2日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習五點”,讓這一年來,大陸統一台灣問題一直成為熱門話題。“習五點”到底意味著什麼,反映出了什麼樣的潛在意涵?本篇的重點就是從台灣的角度出發,來檢視台灣民眾對於“一國兩制”的態度與看法,並對相關的議題作出適切的分析與建言。

  壹、“習五點”將武統提上議程?

  一、外界解讀:大陸開啟了統一工程之進程

  統一台灣,是習近平“中國夢”拼圖中不可缺少的那一塊,少了這塊,這個夢就不圓了。

  在中美貿易戰與中國大陸經濟下行的雙重壓力下,習近平的中國夢推展的進程似乎遭遇到了瓶頸。所以統一台灣,乃成為習近平中國夢實踐的另一條良好途徑。

  然而如何達成統一?這就是習近平目前所深切思考的議題。“一國兩制”是當前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主體,所能提出被認為最可能實踐和平統一的方案。這也是理論上用以化解兩岸制度不同,價值觀不同的現實障礙的最好統一模式。所以“習五點”的重點就是以“一國兩制”來實踐兩岸的和平統一。

  祇是習近平又在內容中表達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的話語,遂使得全篇以和平統一為基調的演說,被外界解讀為習的弦外之音,將是以武力統一作為統一工程的選項。這點在外媒中被刻意聚焦且放大,反而成為時人所關注的重點。例如,美國電視新聞網CNN與紐約時報,不約而同以“中國警告台灣”作標題,稱習近平的講話為“變相威脅台灣”。

  對此,大陸官員與學者屢屢強調,習近平全篇的講話中,僅祇有一小段提及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然而外界均將注意力放在武統,並以此來界定這就是習近平講話的主軸,這是不正確的解讀。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解讀?應該說,現在提出“一國兩制”會讓外人想到以中國為本位的統一方案。在鄧小平首度提出“一國兩制”的當下,就是要將台灣問題從政治掛帥的框架中解放出來,交由歷史處理,也就是在寬鬆的一個中國的概念之下,由海峽兩岸各自發展,隨著時間的久遠,歷史長河的滾進,終有一日,兩岸會在政治制度、經濟模式、社會型態均趨近於一致時,自然而然合而為一。

  當時的中國大陸甫自文革的浩劫中走出來,各方面百廢待舉,民眾亟待休養生息,中國大陸的總體國力,欠缺改變現狀的能動性。然而今日大陸與當時已不可同日而語,以今日大陸的國力與地位,外人看待“一國兩制”,已經不再具備當年鄧小平所提出時的兩岸並行發展的特殊意涵。

  但無論如何,所有對於“習五點”的解讀,一致認為習近平已經將兩岸統一提上了議事日程,也就是說,大陸將啟動國家的統一工程。而這個議事日程,將由大陸方面主導,而要台灣方面被動接招。

  二、“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

  之所以說是大陸主動拋出議題,而要台灣被動接招,就在於“習五點”中提出了“兩制的台灣方案”。這項設想的本意應是在向台灣釋出善意,由台灣同胞自己提出以台灣為本位的“兩制方案”,作為雙方討論的基礎。由於“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議題是由大陸方面所主動提出的統一方案,但在台灣政治人物的惡意炒作之下,讓這個善意受到了削弱。因為這意味著,第一,對於這個議題你必須給予具體的正面回應,否則就是拒統;第二,“台灣方案”祇是討論的基礎,至於是否採納,其決定權仍然在大陸手中。

  現在就引出了另一個議題,假如台灣方面一直拒絕或者迴避與大陸協商“一國兩制”的統一議題,是否會被視作另一種形式的“台獨”,而成為符合大陸動用武力條件的一個要件?近年來,由於大陸的國力因著經濟發展而上升,解放軍的軍力也達到了空前的水準,因此部分大陸人士,已經開始出現一種論調,將台灣內部的“維持現狀派”,視作為“華獨”,或者“獨台”,也是統一的障礙,以有別於主張台灣獨立的本土激進派別。

  這也就是外界將習近平的講話視作施放“武統”信號的一個緣由,他們認為,無論就中、近期而言,台灣並無將“統一”放入設定議題的跡象,那麼大陸現在提出統一,將可能會以武力為後盾,逼迫台灣當局與大陸洽談“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不要忘記,習近平說:“制度不同,不是統一的障礙,更不是分裂的藉口。”這句話事實上就是去除了以往台灣方面所設定的統一前提,那就是稱大陸必須民主化才有談統一的空間。現在習近平明白提出,這點不是藉口,一國兩制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貳、台灣民意與“一國兩制”方案

  一、台灣主體性vs中國夢

  台灣主流民意現階段一直不接受“一國兩制”之議。當前台灣民眾對習五點“一國兩制”的牴觸態度,正可以說明長久以來台灣與大陸兩方在價值觀體系上的對立情形。

  台灣主體性,可以說就是現今台灣全體住民所形成的命運共同體,也就是大家生活的全部,其內涵包括歷史的共同記憶、共同的生活方式、奉行的政治制度,以及多元價值觀的體現。這裡的台灣主體性,與民進黨提出的“台灣共識”不同。民進黨的“台灣共識”僅祇能代表“他們”那一部分台灣人民的政治與情感的認同而已。而台灣主體性講的是現在所有住民對在共同生活中,對於同樣的一個終極目標的奮鬥與追求,所形成的一種集體感情。由這樣的一種出發點,所牽引出生活在這一塊土地上的人的共同情感與身分認同。

  對台灣未來出路的辯論,其所立基之點,也就是多數人所認同的“現狀”。這個現狀就是當前台灣住民的共同交集,國號是中華民國,治權及於台澎金馬,實行民主政治、市場經濟與多元社會。大家認同與接受這個現狀,至少這個現狀能夠滿足每個人所需,使其能在其間謀取個人與家庭的福祉。統與獨,就是在選擇未來台灣的走向,而在目前尚未有多數的共識之前,大家所認同的共同公約數就是這個“現狀”。

  對台灣民眾而言,一國兩制,僅祇給出了一個選項,卻也是唯一的選項。習五點在台灣民意上的扞格,其根源產生於此,假如未能理解這其中的差異,則兩岸問題,將持續成為一道難以化解之題。

  二、“全民公投”的最後門檻

  習所提“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無論經過各種先期之政治協商,達成了如何的共識,依照當前台灣的公民參政制度,其最後一定會將“一國兩制”交付公投,由全民來進行決斷。因為接受一國兩制茲事體大,沒有任一政黨敢於在政黨架構的決策層次中,就獨斷處理這個議題。同時,反對“一國兩制”的群體,若要封殺、阻擋本案,也會訴諸於“全民公投”,以全民意向的表達,來作為接納與否的依據。因此,一國兩制的統一方案,如果要在台灣實踐,則必然需經過台灣住民的“全民公投”的考驗。

  如未能爭取絕對多數民意下所實施的“一國兩制”,不是不能解決問題,恐怕祇會帶來更多的隱患。今日兩岸處在分裂分治的局面下,台灣內部發生台獨分離主義,還能說是歷史因素的後遺症,其責任可推諉給台灣內部。一旦“一國兩制”實施後,台灣保持現有的政治體制與社會制度,這就表示台獨思想仍有其生存的空間,萬一兩制之下的台灣內部台獨意識抬頭,甚至成為實質的政治運動時,如何在“兩制”下處理“台獨”,就變成大陸自身的責任。

  是以,“一國兩制”實施的前提條件,必須是台灣內部民意具有高度共識的狀態下,始有水到渠成的條件,強行推動恐將後患無窮。故大陸方面現在所推行之促進統一的各種政策與舉措,一定要以爭取台灣至多的民意共識,至少要讓“一國兩制”議題在台灣“全民公投”中,能夠獲得絕對多數過關,這樣的和平統一才有實質的意義。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