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情報門升級政壇或地震 默克爾能否全身而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5-08 15:51:09


德國總理默克爾(左)和內政部長德梅齊埃。
  中評社香港5月8日電/據德媒披露,2002年以來,德國聯邦情報局(BND)曾協助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持續針對法國政府及多家歐洲大型公司進行情報刺探搜集。這一合作雖在2008年宣告“結束”,但根據德國聯邦情報局官員證詞,合作事實上卻從未停止。

  據歐洲時報報道,情報局是否失控?總理府是否知情?本起“情報門”事件來龍去脈又究竟如何?且聽歐洲時報為您細說從頭。

  監聽千萬通話記錄 美國究竟多大胃口

  要理清此次“情報門”事件的前因後果,還要從德美雙方因何開展此類合作說起。

  2004年,美國將一座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巴德艾布靈鎮的監測站移交給德國,德國聯邦情報局因而得以監控中東、中亞和非洲上空的所有重要通信衛星。而作為回報,德方將截獲的通信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與美國國家安全局共享,用於為全球反恐提供幫助。具體而言,美方可提供姓名、電話、郵箱地址一類的簡單關鍵詞,德方則將包含關鍵詞的數據提供給美方。唯一的限制是:美方監視的對象不可為德國國民。

  對於美國而言,德方這一情報來源就像一座金礦,提供的信息流顯然相當有吸引力。無論阿爾及利亞邊防軍的談話,蘇丹達爾富爾的和平談判還是阿富汗的全部手機通訊信號流,統統盡在掌握。

  根據德國《明鏡》周刊的報道,美國國安局一份文件顯示,2013年,美方每天截獲并保存的來自德國的通話記錄最高可達約2000萬條,互聯網數據也高達1000萬條。而在2013年1月7日創下的最高記錄中,美國國安局更是於一天之內監聽了德國境內的約6000萬次電話通話。美國對這一情報金礦的“開采”力度之強,可見一斑。

  美國國安局在德國的情報搜集行動之活躍,遠遠超出它在歐盟其他國家的表現。同期相比之下,美國在法國存儲的此類數據不過每日200萬條。從美國國安局的秘密文件還可看出,美國對南德和西德的通訊樞紐站點尤感興趣。特別是擁有全球最大互聯網交換中心DE-CIX,在全球通訊網絡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法蘭克福,更是被美方列為在德國的總基地。

  然而,《明鏡》周刊得到的一份保密分級名單顯示,美國雖然把聯邦德國視為合作夥伴,但同時也將德國列入了攻擊目標。因此,德國僅僅名列美國的所謂“第三級合作夥伴國”。除了美國的四個“二級合作夥伴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和新西蘭)可以免遭間諜攻擊外,“我們可以對大多數三級合作夥伴國的通訊信號下手,我們也的確這樣做了。”美方在一次相關演講中這樣提到,這種態度似乎也為此次“情報門”事件埋下了伏筆。

  協助完成間諜活動 德國扮演何種角色

  借助美國國安局的幫助,德國聯邦情報局可以“盡早學會從互聯網獲取和破解海量數據”,也可“阻止伊斯蘭恐怖主義在德國境內的活動”;與此同時,美方的數據庫也能更加充實完善。這看似是一場“雙贏”的成功合作,然而聯邦情報局不久後就發現,美方并未老老實實按規矩辦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