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情報門升級政壇或地震 默克爾能否全身而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5-08 15:51:09


 

  原來,雖然根據德美雙方此前的協定,以“.de”結尾的網址與帶有德國國家代碼“+49”的電話號碼均不在美國可跟蹤的數據範圍之內,然而許多德國企業的注册域名後綴其實是 “.com”或 “.eu”,許多德國人也會與本國以外的電話號碼通話。因此,并不是全部德國企業與德國人都能免於美方的監視。

  德方情報人員早在2005年的一次檢查中就已發現,美國人感興趣的情報并不像議定的一樣僅僅涉及反恐。美國國安局用於搜索的關鍵詞中,空客所屬的“歐洲宇航防務集團(EADS)”、其子公司“歐洲直升機公司(Eurocopter)”以及“法國政府”赫然被添加入列。這還遠不是全部。今年3月12日,聯邦情報局局長辛德勒於總理府做報告時表示,情報局在巴德艾布靈的工作人員在幾年時間裡“至少發現了數千個違規的關鍵詞”。此外據《明鏡》消息,斯諾登提供的資料顯示,美方還曾試圖通過德國聯邦情報局監聽西門子、梅賽德斯—奔馳、DHL、德意志銀行等一系列德國大型企業。由於總理府尚未向調查委員會提供美國的監聽關鍵詞目錄,加之聯邦情報局此前還銷毀了12000個搜索關鍵詞,目前還不清楚這些企業是否也遭到了監視。

  此時德方做出的反應開始耐人尋味。據德媒報道,最晚於2008年,德國總理府已經從聯邦情報局處得到一份報告,知悉美國國安局針對空客公司的情報搜集活動。但發現美國違背合作協議,試圖將監視範圍“擴大到不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的領域”後,數年以來,德國總理府卻一直未采取措施阻攔美方繼續刺探歐洲政治商業機密,更未將美方此種行徑公之於衆,而是采取了睜一眼閉一眼、聽之任之的策略。由於監聽數據是由德方根據關鍵詞名單篩選後再行傳送給美方,因而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德國聯邦情報局在協助美國國安局完成這一系列間諜活動。

  一年前,斯諾登事件在全球範圍內鬧得沸沸揚揚,期間爆出了美國竊聽德國總理默克爾手機的“竊聽門”醜聞。德國聯邦議院還因此成立了專門的調查委員會,對“竊聽門”展開調查,殊沒料到拔出蘿蔔帶出泥,調查過程中反將自家情報部門乃至最高領導層拖下了水。

  昔日“受害者”或為美監聽“幫凶” 到底是誰在幕後操盤

  既然聯邦情報局幾年前就已向直屬上級亦即德國總理府報告了相關情況,德國情報部門脫離管制、自立山頭的可能性便可以排除了。那麼問題來了,前任德國總理府部長、現任德國內政部長德梅齊埃,為何當時選擇對美方的出格刺探情報行為視而不見?為何又在今年4月14日向聯邦議院公然謊稱“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所謂美國國安局或其他美國機構在別國有經濟間諜行為”?

  此次“情報門”的大部分情報搜集活動均發生在德梅齊埃任總理府部長并統管聯邦情報局期間。他的這一謊言被《明鏡》直接評價為“愚蠢”,因為當時起碼在聯邦政府內部,美國曾嘗試與德國情報部門合作搜集德國乃至歐洲企業情報這一消息已經不是秘密。於是情理之中的下一系列問題出現了:這個生硬的辟謠謊言,乃至此前對美方行為的默許,真的是前任總理府部長德梅齊埃自己的主意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