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民間環保人士是政府最好的朋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06 11:46:45  


  中評社香港6月6日電/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國務院新聞辦就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及污染物減排舉行發佈會。針對媒體報道的太湖吳立洪舉報當地環保人員不作為被扣押的問題,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張力軍表示,對於關心環保的人士,環保部門歷來把這些人作為一家人、同盟者,不存在和這些人有敵我的問題。

  南方都市報今日發表社論說,張力軍的表態恐怕無法改變“涉嫌刑事犯罪”的吳立洪的命運,但是仍然有效地傳達了環保總局對民間環保人士的友善態度。環保總局與民間環保人士的目標是一致的,自然談不到敵我矛盾;而地方環保部門經常受到地方政治及經濟力量的牽制,或者為利益綁架,或者有心無力,總之其行為時而與環境保護的目標有所偏差,被民間環保人士看在眼裏,斥為不作為——這便是環保部門和環保人士之間的小小齟齬,當然不是敵我矛盾,不需要解釋。

  毋庸諱言,中國官方和民間至今仍然普遍認同“發展主義”,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環保部門在政府系統內部無可避免地處於弱勢地位。與之相對應的是,目前中國發展最充分的、在社會上最活躍的民間組織之一便是環保團體,在怒江大壩緩建、APP毀林事件背後,都有民間環保力量的推動。對此,環保部門當然樂見其成。而在圓明園鋪裝防滲膜事件中,環保總局在民間輿論的熱度中強力參與,啟動了一場遲到的聽證會。可以看出,政府環保部門與民間環保力量之間,不僅不是敵我關係,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志同道合的戰友。

  社論指出,環境問題的焦點從來都不在環保力量內部的微小分歧,核心的問題始終是環保力量和污染力量的對抗:這種對抗可能表現為民間的,例如市民反對造成污染的企業、果農反對威脅到果樹健康的企業;這種對抗也可能是民間對官方的,市民反對造成污染的政府項目(比如上海磁懸浮項目);從理論上講,這種對抗也可能出現在官方之間,只是未必出現在公眾視野,不同的職能部門有不同的訴求,在具體事項上產生分歧在所難免。

  實際的情況往往比較複雜,因為一個可能造成污染的企業,它之所以可能上馬並且持續生產,其背後必然有政府部門的默許甚至支持。這個時候,弱勢的環保部門位置非常尷尬,一方面它要支持政府的整體決定,另一方面它也更充分理解民眾以及民間環保組織的訴求。最後,由於政府環保部門的失聲,環保訴求和製造污染的利益方之間的衝突,經常會表現為民眾或民間力量與政府方面的衝突。不得不承認的是,當下這類衝突極端敏感,這種敏感的結果是,官方很容易忽視衝突的具體原因,很容易忘記這本是環保力量反對污染的訴求,這訴求合情合理,更容易忘記這衝突只是協商的一種變體,遠非敵我矛盾。

  社論說,環保力量,不論民間或官方,都正在對中國社會既有運行規則發起衝擊,這種衝擊應該放到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大歷史中去觀察:它是新興科學發展觀對舊有唯GDP論的衝擊;它是環保正義對發展主義的衝擊;它是全民利益對集團利益的衝擊;它是和諧社會理念對官本位習慣的衝擊;它是指向未來的長遠考量對只求政績的短期目標的衝擊;它是改變經濟增長模式的勇氣對路徑依賴的惰性的衝擊;它是中國一個可預見的未來圖景對她的一個已獲成功的舊日經驗的衝擊。這種衝擊,是發展路徑轉折期間必然出現的扭轉力量,它或許帶來疼痛,但絕對無意傷害,從長期效果來看對社會有益,從當前動機來看更是對社會充滿善意——沒有敵意,何來敵我?

  社論認為,今天的現實是,民間力量在社會經濟發展模式新陳代謝的關口上,找到了可以進一步參政議政的空間。從政治體制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無疑也是一個令人欣喜的現象。在某些具體事項上,民間環保力量與地方政府發生對抗,但其訴求其實對國民未來都有益處,對當前執政政府自然同樣有益。實際上,從客觀效果來看,民間環保力量的抗議聲音剛好可以為政府內部的難以發聲的環保力量代言。政府內部這個力求改變指向未來的願望,目前只有從民間的支持中才能獲得力量。民間環保人士既然是政府環保部門的朋友,那麼就是政府的朋友。民意中的環保意志,正在以它的方式幫助政府實現它艱難的自我轉型,這不正是最好的朋友的作為?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