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專論:令人失望無奈的決定暴露兩岸危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6-29 00:41:53  


 
  平心而論,我們應當對願意承擔辦理兩岸學術對話主辦單位高度肯定與支持,因為這種吃力又不討好的工作,還必須承擔相當大風險及背負莫大責任,經費、人力及物質與精神上的壓力,難以為外人道之辛苦,是何種歷史使命與學術責任,願意鋪建這麼好的溝通平台,集合兩岸多方聲音,在公開的場合,少則各抒己見,多則達成溝通及尋求共識的結果,這本來就是二軌所扮演的應有角色,不應有任何的阻攔,甚至應該盡力促成,但事情往往不如此發展,令人感到既失望又無奈,兩岸晦暗的前景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的曙光出現。

  我們必須深刻探討,首先,兩岸交流溝通的目的何在?如果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形塑成政策思維與實際政策,那麼兩岸官員及第一線人員,更應該要親赴對岸以親身掌握實際狀況,避免誤判及取得二手資料,兩岸目前對於具官方身份人員都有所管制,固然這是可以理解,但是否有調整的空間?還是依職務的性質以個案來處理。此次台北會談,既由學術團體主辦及承辦,邀請來台人員身份固然過於敏感,但僅是列席並無發表論文,且過去亦有來台紀錄可稽,是否能夠個案處理,也實有討論的空間。

  值得留意的是,大陸方面對於台灣相關單位此次作法,中共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認為,這種作法是不正常的,理由也缺乏說服力,她希望這些部門調整心態”。 她並表示,計劃受邀赴台參加這項研討會的大陸人士,都是以民間或學術身分按正常渠道辦理手續,中共涉台人士表示,這次事件,可視為台灣對兩岸政策“緊縮”,大陸會謹慎觀察。 無疑地,最後的矛頭還是對準馬英九,他必須承擔起許多事情的後果與責任。

  其次,兩岸認同與互信到底是否為一個禁止討論的誤區?兩岸不同立場及身份或許看法不同,但持平而論,認同所涉及到為一文化層次上中華民族概念下的探討,不應賦予過多的政治意念及符號在內;兩岸互信基礎更是左右兩岸交流中既關鍵又核心的問題,它決定思維及處理各項議題的結果,對話的管道要有,否則認同與互信是不可能建立的,兩岸要有來有往,有溝通才有對話,有對話才有良心的交流。兩岸認同並非簡化成為兩岸立刻統一,它的立即功效在於兩岸談判與對話間彼此有個交集,有個聊天及論談的主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