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劉性仁:台灣青年世代的主體意識及影響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6-24 00:51:54  


 
     台灣主體意識的探索與回溯

  我們常常會聽到台灣主體意識,卻甚少深思及探究其真義,平日運用起來順理成章,但殊不知在這其中充滿了各種面向的問題,殊值深究。台灣主體意識一詞的回溯,恐怕要回到1970年代中期,當時在台灣鄉土文學中所刻意強化的語彙,開始零星出現在台灣一些政論或文學評論中。7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主要是攻擊70年代早期台灣文藝作品中的台灣鄉土意識的勃興,當然的台灣主體意識在於反抗代表中國意識的國民黨政權。

  在我們探討台灣政治文化,通常具有兩大特質,其一為中國的民族主義意識,另一方面指出政治體制之民主化所帶來的本土化、台灣化的傾向隨著轉型期的深化,在反對勢力中的激進人士對政治改革的要求,已經不再是個別的要求,而是有意識地提出對於台灣這個“國家”要有新的認同要求,便是台灣主體意識。在“認識台灣”教科書中“指出台灣主體意識形成的原因:台灣是由多族群所構成的社會,這種多元族群的現象,加上文化的潛移默化和政治的客觀環境,而凝聚成的台灣主體意識。而所謂的意識是以族群、文化為基礎,並受族群文化所制約。族群意識中包涵著中國民族主義與台灣主體意識。

  在筆者認知記憶中,台灣主體意識常被引用於政治及區別我群與他群時,台灣主體意識就是一種認為台灣在政治、民族、文化上擁有主體地位,不屬於中國的意識,這是典型的一種去中國化的台灣主體意識,以台獨人士為代表。在這些人士的論述中,台灣主體意識其存在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其濃烈的感情色彩,很容易走向極端。在他們的內在世界中,台灣主體意識不僅含著悲情意識,而且體現著反抗精神,其發展往往有其對立面及排他性。更重要的是,台灣主體意識經歷了一個從非主導地位到主導地位的發展過程;並且台灣主體意識的內涵雖然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其政治的傾向卻越來越明顯。這種局限在政治層面中的台灣主體意識是過於窄化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