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無論高校是什麼樣的,我們繼續為前途而拼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15 23:53:14  


  作者:盧海霞 四川省綿陽市 西南科技大學學生

  易中天:自從教育部對高校進行所謂的教學改革,也就是采取量化管理之後,中國大學變成了養雞場。在這個雞場裡,老師根本沒有心思好好做學問,好好帶學生,光忙著生蛋了。 

  《教師都是老母雞》歌詞:從講師,變成,副教授,你要生,多少個蛋;從副教授,升成,教授,又要生,多少個蛋……我的,回答是,滾你媽的蛋!(《重慶晚報》4月22日) 

  易教授的話似乎有些偏激,但是他說出來就有他的道理,這就反應了我國的高校教育問題。 

  在大衆化高等教育的時代, 高等教育的質量開始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 質量危機之說不絕於耳。目前國內的高校數量是越來越多,現在的家長常常說的是“上大學那是每個學生都能上的,關鍵是大學的好壞,質量問題”。中國目前仍以應試教育為主,在上大學以前學生做的就是拼命的讀書,考入大學,然而進了大學,還是以學分制為主,到頭來還是考試,還是離不開那個圈子。而大學生需要的是技能,并不是書上的那一大堆的理論體系,即使把書本知識都理解了,還是沒有具體的技術,所以現在的大多數大學生畢業就等於失業,大家都為了工作而忙,一切還是得自己努力,大學只給了你一個文憑而已。 

  為了能够有效應對高等教育的質量危機, 在進行實踐探索的同時,國家開始進行高校改革,質量管理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於是大量關於高等教育質量的術語開始出現, 比如質量評估、質量評價、質量檢查、質量認證、質量審核、質量保證、質量控制、質量策劃、質量改進、質量監控, 等等。在高等教育機構內部, 這些概念被隨意混用。現在的高校都在為教學評估而忙碌,那段時間學校的管理的確很好,但一切都是形式,當評估結束,學校又回複了往日,這樣的改革不改也罷,對學生也沒有實際的作用。學生真正需要的是實踐,技術創新,而不是一味的形式,理論體系。老師,教授傳授的大多是理論,書本知識,不能給學生一個有效的實踐平台,學生也就缺乏創新意識。 

  出現高校收費高,教學質量低,學生水平差,就業率下降這樣的問題。也許不僅僅是高校的問題,甚至也不僅僅是“教育體制”的問題!也許正是我們缺少的開放和自由的學術精神。然而這樣的學術精神又從何來呢?看來能拯救我們的還是我們自己。 

  無論高校是什麼樣的,哪怕是所謂的“養雞場”,我們還是我們,繼續為前途而拼搏的我們!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