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是“大學生”還是“太學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15 23:49:24  


  作者:李臣凱 山東威海 學生

  前幾年,北大畢業生陸步軒賣豬肉是條大新聞。後來,媒體又報道了另一位北大才子陳生辭去機關工作進入養豬業,并且連續開設近100家豬肉連鎖店的事情。按理說,關於大學畢業生殺豬賣肉是否算“人才浪費”已經沒有什麼可以討論的空間了,不必講什麼“職業無貴賤,勞動最光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樣的大道理,也無需站在“自主創業”、“改變命運”這樣的人生高度,有些共識應該不難打成,比如,大學畢業生在求職之路上應當更少自設的禁忌,更多“從零開始”的意識。在這麼一個金融危機給就業市場帶來陣陣寒意的時刻,大多數畢業生都很清楚目前的情勢,在求職擇業上越來越傾向於無條件、不設限,鮮有挾名校以自重,持驕子而自傲者。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媒體總愛在這些地方做文章,而有些用人單位則利用獵奇的社會心理進行自我炒作,比如8萬元年薪引1500多名碩士生爭當“殺豬佬”;10萬元年薪品大學生當掏糞員之類的新聞,無論是否僅僅在制造一個噱頭,確實也吸引了很多眼球,并讓一批批評論家順道來反思中國教育的“悲哀”。 

  其實,我們本應該對這類新聞“脫敏”的。在選擇多元化的時代,它們算不上是可獵之“奇”。用人單位嘩衆取寵,社會輿論大驚小怪,無非是因為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大學生還是一個有些特殊的群體,“大學生”這幾個字本身似乎就暗含著某種智能和身份上的優越;雖然嘴巴上不會說,但不少人心裡對於各種職業卻分明有著一種高低貴賤的默認,大學生就像“君子”,是要“遠庖厨”的,是不應該幹“小人”的活的,在職業選擇上應該多少有點“潔癖”的,而“豬倌”“肉倌”之輩終歸是沒有出息的,人們沒有意識到,倘若“大學生”過於講求“斯文”,多了那麼一“點”,就會成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風雅的“太學生”。 

  我倒覺得,就業市場上一些逸出人們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勢和不切實際的心理預期的現象,倒逼著大家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觀念,從而使自己在教育問題上作出更加明智的選擇。我們都知道,在求學問題上,大多數人還是認一些死理的,比如,能上重點就不上一般,能念本科就不念專科,能讀大學就不讀高職……我們不想過於尖刻,說今天人們又把教育當成炫耀消費的嫌疑,但不少人在教育問題上的非理性態度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有的不惜血本要擇校,有的為進所謂的名牌大學高分複讀,有的寧願花幾萬元上獨立院校也不可屈尊讀高職院校…… 

  但就業市場是未必那麼講虛榮的,雖然據說有的用人單位招人時只要“一本”“二本”的畢業生,而有的用人單位則哪怕不配套也一心要儲備高學歷人才,但就業市場總體上來說是很現實的,其對於人才的一個首要前提是“好用”。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屢屢看到新聞:高職生就業率在高校畢業生中最高,專科生就業率屢屢超過本科生,甚至大量中職生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照樣備受青睞。可能有人會說,人才有高端和低端之分。這我承認,但真正高端的人才肯定是不可能大批量生產的,他們的專業性強,就業面窄,我們社會必須善待這樣的人才,要讓他們在最適合的崗位上貢獻自己的才智。倘若生活逼的導彈專家賣茶葉蛋,那才是全社會的悲哀。可是,高校培養的大多數人才應該是能直接服務於社會各行業的,坦率地說,“高端”不到哪裡去,頂多是山寨版的高端研究性人才,其後果不過是抬高了期望值,變成個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這也是我始終不明白的地方:為什麼有些幾萬人規模的大學也會一門心思想要辦成“研究型大學”? 

  無論是求學還是就業,我們的腦子裡還是被灌輸了一種“起點論”。從家喻戶曉的“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綫上”,到所謂的職場定律“高起點才有大成就”,無不在提示我們起步的台階越高越好。其實不見得,一個人的成才沒有統一格式,一個人的成功也沒有統一路徑,而大多數成功者擁有一個共同點,恐怕就是從基層幹起,也就是說,他們的起點都很低。我相信一點,在一個人才可以流動、上升通道順暢的社會裡,從終點回頭看過來,所謂的“高起點”,也并不如我們想象的那麼重要。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