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破解腸道密碼 診斷兒童自閉症
http://www.CRNTT.com   2024-12-04 13:48:55


圖:(左起)黃永昊教授、蘇奇博士及劉曉霖博士的研究團隊,利用腸道微生物開發自閉症檢測工具,靈敏度逾九成,有望於明年面世。(圖源:大公報)
  中評社北京12月4日電/據大公報報導,腸道是人體中最大的器官,存在著100兆腸道菌和數百萬個神經元,能夠透過“腸腦軸線”來跟大腦雙向溝通。專家認為,腸道和心理狀態、疾病之間都存在著緊密的聯繫,被認為是“人體第二大腦”。

  多年來,科學界致力研究腸道奧秘,發現許多疾病的治療都能從腸道入手,且幾乎涵蓋人類所有的年齡階段,這或能為未來醫學的治療思路提供一定的啟發。《大公報》專訪多位研究腸道的專家並推出系列報導,逐一介紹腸道對兒童自閉症、老年多發的柏金遜症、多發性骨髓瘤,以及對跨年齡群體的睡眠障礙的影響,希望讓市民更加瞭解腸道,並會在飲食方面提供前沿見解,注重健康。

  阻礙兒童發展的自閉症,經研究證實與腸道微生態的關係密不可分,例如調節腸道微生態可緩解自閉症相關焦慮症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早前利用腸道微生物開發自閉症檢測工具,這也是全球首個、由本港研發的非入侵性自閉症檢測工具,靈敏度逾九成,有望於明年面世。\大公報記者 餘風、吳東風(文) 何嘉駿(圖)

  “最大的挑戰是自閉症患者的征狀可以很闊(差別較大),有些很輕微,有些很嚴重。香港很多患者需等待6至18個月才能有機會獲見精神科醫生,如患者年幼,例如衹有兩歲,醫護人員未必可百分百肯定其確診。現時只靠填問卷診症,還需觀察小孩發展至6歲才能瞭解是否確診,對家長而言是一種漫長的等待。”中大醫學院裘槎醫學科學教授黃秀娟表示,眼見自閉症患者家庭面對的困境,推動了團隊研發自閉症檢測工具的決心。

  患者腸道微生態缺多樣性

  中大醫學院早前招募1627名有自閉症及正常兒童,分析兩者的腸道微生態差異。結果發現,自閉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中,有四組不同界別的微生物群出現變化,包括古菌、細菌、真菌及病毒。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法治療學系研究助理教授蘇奇表示,健康孩童的腸道菌群發展得很好,裡面的微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就像一個種滿花的花園,而自閉症兒童的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則很差,就如花園裡衹有幾棵草,別的什麼都沒有。”蘇奇指出,自閉症兒童腸道的微生物環境,未能夠為身體提供較多的功能,沒辦法幫助消化,更難以產生足夠的小分子物質去影響其免疫及神經系統,這也令到自閉症兒童的病情更嚴重,甚至經常帶有胃腸症狀的原因。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