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2日,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郯城街道農民整理收穫的玉米。(圖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12月10日電/據新華社報導,“保險+期貨”金融綜合支農模式,迎來首個自律新規,為活躍“三農”大市場添活力。
日前,中國期貨業協會發布實施《期貨公司“保險+期貨”業務規則(試行)》。這是“保險+期貨”業務領域的首份行業自律規範性文件,核心就是牢牢守住業務風險底線,更好賦能“三農”大市場。
“保險+期貨”業務事關農民切身利益,加強規範不是限制發展,而是為了更好地大展拳腳,將服務“三農”做得更精更細更實。
“保險+期貨”,就是農民通過保險公司購買農產品價格險或收入險,保險公司向期貨公司購買場外期權,轉移賠付風險,最後由期貨公司通過期貨市場對衝價格風險鎖定收益。對農民來說,如果農產品價格或農戶種植收入不及預期,就能得到賠付。
中期協數據顯示,自2015年開始推出“保險+期貨”,截至今年9月30日,期貨經營機構通過“保險+期貨”模式為天然橡膠、玉米、大豆、雞蛋、蘋果、棉花、白糖等21個品種提供了價格保障,累計承保貨值2055.37億元,涉及現貨數量共計3896.97萬噸。
“保險+期貨”在保障農民收入、轉變農業風險管理方式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還創新發展出“保險+期貨+訂單農業”“保險+期貨+銀行”等服務模式,形成了多方位“三農”金融服務體系。
期貨業以風險管理為專長,自身的風險管理是重中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