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如期實現“碳中和”具備良好基礎
http://www.CRNTT.com   2021-03-19 08:28:48


  中評社北京3月19日電/中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碳中和”相關目標之所以備受關注,原因之一在於,其涉及面廣、影響深刻,勢必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帶來深刻變化,同時也意味著中國在經濟發展、能源結構、技術革新、氣候政策等方面都要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改革。另一個原因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現行的碳排放規模、行業結構、資源能源結構都意味著要實現“碳中和”目標並非易事。與世界主要碳排放國家相比,未來將面臨更加巨大的壓力與挑戰。

  經濟日報發表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高級經濟師劉滿平文章表示,作為一項影響重大的戰略決策和選擇,中國“碳中和”目標的提出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不是空中樓閣,更不是好高騖遠。它是在權衡目前中國國情和未來發展前景的基礎上,綜合評價目標實現的各項基礎上才作出的戰略選擇。綜合各方面條件看,中國具備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良好基礎。

  文章分析,強大的國家綜合實力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奠定堅實經濟基礎。“碳中和”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經濟結構調整和能源轉型,而經濟結構調整和能源轉型是有代價的,需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來支撐。黨的十九大確立了中國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鬥目標。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已邁上百萬億元台階,今後中國將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努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

  相關技術的支撐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奠定了基礎。綠色、新能源技術是實現“碳中和”的根本途徑,經過多年發展,目前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車等領域處於領先地位,擁有強大裝備製造能力與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產業鏈優勢。2019年中國水能、風能、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占世界比重分別達到30.1%、28.4%和30.9%,2008年至2018年年均增速分別為6.5%、102.6%和39.5%,而同期世界平均增速僅為2.5%、46.7%和19.1%。尤其是光伏產業,目前中國生產和市場規模世界第一,並已實現全產業鏈國產化。可以說,在未來堪稱以人工智能、互聯網、清潔能源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工業革命中,中國已做好準備,很多領域還處於領先地位。

  碳減排取得的成效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奠定經驗基礎。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重點行業能效提升,碳減排取得顯著成效:單位GDP能耗降低,碳排放總量增速變緩。2019年單位GDP碳排放比2015年、2005年分別下降18.2%、48.1%,超過對外承諾的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標,基本扭轉了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同時,中國新能源成本也在不斷下降。2019年全國光伏發電成本相比2010年降低了82%;陸上風電降低了39%,已經形成對煤電的價格競爭優勢,並進入平價上網階段;海上風電成本也持續下降。另外,中國的綠化工作取得顯著進展,碳匯能力不斷提升。據世界銀行統計,2010年至2020年中國森林面積年均淨增193.7萬公頃,居全球首位,是緊隨其後的澳洲和印度的4.3倍和7.3倍。

  體制優勢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奠定了社會基礎。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的形成。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二是社會認同。過去多年碳減排工作取得的成效,讓社會普遍認識到碳減排與經濟增長並不是相悖的,不會阻礙經濟增長,“碳中和”會推動清潔技術更快發展,由此帶來清潔能源成本進一步下降,推動清潔能源價格下降。三是體制優勢。中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有利於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注入強大動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