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風雲
2009年2月號,總第134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從“胡六點”看中國大陸的對台戰略
--一個民進黨員的觀點
林濁水(台灣)
前民進黨立法委員

  由於在政治上雙方未有交集,扁既走冒進路線中國大陸無法控制,但扁烽火外交又全面激怒美國,於是中國大陸採透過國際力量來壓制台灣的策略,甚至試圖讓聯合國重新解釋2158決議案,進一步只定台灣主權的歸屬中國大陸,還向美國試探了共管台灣問題的主張,但美國雖經常應中國大陸的要求對台施壓,卻從未接受共管台海的要求。

  在這階段,中國大陸戰略進程是政經分離,經濟先行,雙方務實往來進展順利;在政治上則防獨為先,促統擺在未來;並採台灣問題國際化策略。

  馬上台後中國大陸的對台戰略進程

  馬英九上台後,由於其一中意識形態、對經濟向中國大陸依賴的幻想以及個性上過度的軟弱,諸如肯定國共論壇,重提92共識,在國際上不追求雙重承認,兩岸議題高於外交議題、外交休兵等主張,以及肯定國共論壇的效力等等,在立場上大幅向中國大陸靠攏,在在都使中國大陸認為執政的馬團隊政治立場已和中國大陸高度重疊,北京時機十分有利,馬要求協商的停戰、台灣國際參與空間等政治議題已可推上議程,胡錦濤很自然地就搬出《反分裂法》中規定但凍結未適用的條文以“胡六點”的方式加以回應,並在“胡六點”一開頭就點明“今年(2008)3月,台灣局勢發生積極變化,兩岸關係迎來難得歷史機遇”,適時把中國大陸對台戰略進程由反獨優先、統一擺在未來,調整到反獨促統並行;由政經分離、務實交流調整到政經並進,積極促統,“和平統一”、“統一”等詞在六點中頻頻出現。

  但是,一則馬在政經並進,還是經先政行立場間有一定的搖擺性,且仍未放棄“一中各表”的幻想對美維持軍購的政策等等都不能讓中國大陸放心;二則期待在馬聲望急速下滑而失去政局主控權之前,能將兩岸局面預先框限住,因此在釋出停戰協議和台灣國際參與空間的同時,中國大陸必須更明確地在主權立場上框住台灣,於是在過去三年已很少提出的一國兩制,不只在“胡六點”中強調,而且由胡錦濤、吳邦國、李建國、王毅等人密集提醒;同時六點中不斷重復強調和平統一,並對兩岸事務的國際定位更加明確地範限明確定為中國內部事務。

  李扁馬爭取國際空間的不同途徑

  民進黨甚至李登輝主政時代的基本立場是台灣問題國際化,例如WTO的參與就是透過國際的周旋,而非兩岸事先協商而成功。這經驗是中國大陸的最痛,於是中國大陸也不得不透過國際力量來壓制台灣,馬的勝選中國大陸認為是因台獨在台灣已失民心,且馬又在國際上不追求雙重承認、兩岸議題高於外交議題、外交休兵等主張,中國大陸便順水推舟,改變扁當政時期中國大陸透過國際力量來壓制台灣,甚至試圖向美國提出了共管台灣問題的策略,轉而在“胡六點”中清楚地以第五點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內部事務,不容外力干涉。

  在“胡六點”宣佈的同時,更由駐美大使在美做了強烈的立場宣示,向美宣告中國中美共管台海的立場已徹底轉變,並強烈要求美國在台海問題上抽手。中國大陸認為,台灣的國際參與應由北京獨自管轄。

  1980年代末期,蔣氏父子的統治結束,代之而起的李登輝既捨棄了兩蔣兩岸“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也捨棄了兩岸的內戰立場和外交漢賊不兩立的零合遊戲,以務實外交尋求雙重承認。這方向扁大體繼承,在1990年代到2000年初,雙重承認雖未能真正達成,但維持的張力則使台灣對外和主要國家關係由“純民間關係”,提升到“準官方關係”,其間也成功加入了經濟的聯合國WTO,雖顏慶章擔任代表時台灣駐WTO官員一等秘書、二等秘書等外交官頭銜被迫剝奪,但仍屬正式會員。

  2002至2003年間,台灣又採取同樣的途徑,以“捕漁實體”的身份簽約加入依據《聯合國海洋公約》及《公海有關保育魚類屢行協定》成立的全球各不同海域捕魚協定,成為正式會員。在陳水扁政府時期,雖然其後期國際人緣壞透了,但台灣申請參與WHO(世只衛生組織)時如非陳水扁的冒進政策,台灣以Foucal_point身份參與已得到歐盟的支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