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9年2月號,總第134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兩岸和平統一的前景與障礙
主 辦: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月刊

顧 問:徐鷹(中國評論月刊社務委員會主席)

策 劃:郭偉峰(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兼總編輯)
    周建閩(中國評論月刊總編輯)

主持人:許歷農(台灣前“國統會副主任委員”、
        “國策顧問”)

評論員:王曉波(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吳瓊恩(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毛鑄倫(台北大學教授)
    曾祥鐸(世新大學教授)
    蔡 瑋(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湯紹成(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執行人:羅祥喜(中國評論副總編輯)
    王 平(中國評論副總編輯)

時 間:2009年第2次(總第134次)

地 點:中評社台北會議室


論壇在中評社台北會議室舉行


  許歷農:兩岸和平統一


許歷農(台灣前“國統會副主任委員”、“國策顧問”)


  既要看台灣的情勢更要看大陸的情勢

  我認為,談兩岸和平統一,不能光看台灣情勢,更重要的要看大陸情勢。以大陸情勢來說,目前是推動中國和平統一的最佳時候:大陸早年的清算鬥爭、三反五反、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乃至於文化革命的時候,除了武力解放台灣之外,幾乎沒有統一的工作。

  但是,從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推動改革開放之後,經過30年的努力,大陸發生了五大轉變:

  第一,從霸權思想變轉到王道思想。霸權思想以力服人,王道思想以德服人。前30年,大陸幾乎都在打仗,如抗美援朝跟美國人打,中蘇珍寶島戰爭跟蘇聯人打、對越自衛反擊戰跟越南打、印度邊只戰爭跟印度打。兩岸之間,戰爭打得不多,但登步島戰役、古寧頭戰役、東山島戰役,乃至八二三砲戰,這些戰役大多我都參加了。改革開放之後,鄧小平說,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只的兩大主題,世只上真正關係全局、具有戰略性和全球性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和發展問題。這個說法已經改變了霸道思想。胡錦濤也說,要堅持以和平方式來解決國際爭端,而不以戰爭手段解決。

  第二,從階級鬥爭轉變到和諧社會。毛澤東那時講,要以階級鬥爭為綱,年年鬥爭、月月鬥、天天鬥;到鄧小平時說,中國社會的矛盾不再是階級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後社會生產力的矛盾,必須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來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胡錦濤則說,要構建和諧社會。

  第三,從計劃經濟轉變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毛澤東時,是採高度集中計劃經濟的體制;鄧小平時候,傳統理論把計劃經濟等同於社會主義國家化,認為社會主義國家一定實行計劃經濟,而資本主義一定採市場經濟。他指出,市場經濟也好,計劃經濟也好,都是一種經濟的手段,與社會性質沒有關係。所以社會主義應該採行市場經濟。胡錦濤也很肯定這個說法,目前改革開放有效地完成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

  第四,從破壞中華文化轉變成發揚中華文化。以前都是我們台灣講發揚中華文化;現在我們看到,大陸也在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反而是台灣退步了。

  第五,從均貧思想轉變到均富思想。毛澤東時代認為,“一窮二白”很了不起,窮人革命,最高的社會地位是三代貧農;而鄧小平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不過,大陸目前還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面臨幾個大的任務,包括擺脫貧窮落後、從農業社會變成工業社會等。

  由於這五大轉變,中國出現了歷史上最好的和平統一的時機,但這不是指馬上就可以統一,而是指增強了中國和平統一的經濟實力,改變了中國和平統一的態勢,增加了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