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大陸十四五規劃與台灣的機會

http://www.CRNTT.com   2021-07-26 00:03:58  


 
  (二)“規劃和綱要”就是中國共產黨立足在以往的發展基礎上,清清楚楚地公開宣示未來5年中國的作為和目標,亦即中國大陸承諾要作出的改變。而以中國的體量,則中國的“變”,當然就是世界的機會,人類的機會。而台灣在中國大陸的“變”中,原本就有其地緣、文化之便利,其“機會”自然更多,更快,也更大。

  (三)從“規劃和綱要”的數萬餘字的內容來看,一般而言,最容易看到的就是經濟領域、科技領域、基礎建設、環境建設、醫療衛生、農業合作、海洋合作、文娛服務等等領域,毫無疑問在全面現代化發展中,這些都是現代化顯性的、有形的機會,當然是台灣必須努力爭取的目標,因為投資報酬率高,需求量也大,當然是台灣進一步發展很好的機會,然而,以當前可預見到的兩岸關係來看,這些需要官方許可的領域,對台灣的各行各業而言,這些“機會”就是“看得到,吃不到”的機會,並不會成為台灣的“機遇”。

  (四)在“規劃和綱要”第六章“激發人才創新活力”中,提出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以便可以“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呢?要“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除了人才培養之外,“規劃和綱要”還提出要“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其實人才的培養,正是台灣民間真正參與、可以大大發揮、有戰略比較優勢的強項。如果台灣的各個大學認真地、真誠地為自己的學生未來在華人社會,乃至全世界的舞台有自己的競爭力,那就應該深入理解“規劃和綱要”,針對中國大陸未來的行業所需要“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結合自己學校定位和優勢,預測中國大陸的發展的方向,依此調整自己相應的課程、設計相應的內容和提供有效的學習方法。有針對性地、計劃性地培養自己的學生,成為未來中國大陸現代化征程中需要的“人才”,必然提升了學生職場的競爭力。那麼相對於其他國際和地區的人才競爭,台灣的學子就將有著無可取代的語言和文化優勢,大學也提供給自己的畢業生有了更多的事業機會。從這樣有遠見的大學畢業的學生、能不感恩母校嗎?

  (五)另一個台灣可以發揮的優勢“機會”,就在於“提升文化軟實力”方面。“規劃和綱要”的第十篇題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其中的第34章的第1節是“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第2節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是台灣的“機會”。有關“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台灣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就有“社會科學本土化”的討論。如韋政通教授、楊國樞教授、胡佛教授以及黃光國教授等都是為中國社會科學努力貢獻的大師,他們的經驗必然可以成為如今的參考。以當年台灣的時空情境,他們的“本土化”努力就是“中國化”的努力。事實上,之後他們出版的論文集就是以“中國化”為名,即1982年由楊國樞、文崇一主編的《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也就是要將中華文化傳統和在地生活經驗與現代社會科學相結合,展現更豐富的社會科學風貌。直到如今黃光國教授依然以此為職志,努力不懈。我們相信兩岸的社會科學精英是可以在這一方面進一步共建平台,一起努力,建立為中華民族服務的社會科學,以便與西方的社會科學對話,共同為全人類社會的福祉作出基礎性的貢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