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信托產品剛性兌付制約A股市場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14-03-09 09:25:49  


  中評社北京3月9日訊/從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看,決策層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寄予厚望,但現實中A股市場表現卻難令人滿意。剛剛過去的2013年,全球主要股市都創新高,而中國藍籌股的估值卻創新低。

  中國證券報發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文章表示,中國股市的異常表現必有其內在機理。妨礙股市發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信托產品的剛性兌付潛規則。

  影子銀行規模超過股市

  文章稱,如果將時間撥回2009年,把信托市場與股市聯繫起來似乎有些天方夜譚。2009年的信托市場只有幾千億元的規模,而當時的股市市值近30萬億元,二者完全不是一個等量級。當時的信托市場規模只相當於中信證券的股票市值。因此,2009年之前的信托市場對股市不會產生任何影響。而2009年後的情形出現了大逆轉,信托總規模迅速擴張,連續幾年以超過50%以上的速度增長,截至2013年底的規模已經超過了10萬億元,已經相當於股市總市值的一半,與股市的實際流通市值旗鼓相當,股市不能再忽視信托的存在。

  與信托市場類似的還有銀行的各種理財產品市場等“影子銀行”。根據有關權威部門的數據,包括信托在內的全部“影子銀行”融資規模已經達到30萬億元。“影子銀行”僅經過5年的擴張,其規模已經超過了股市。

  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包括信托在內的各類影子銀行迅速崛起,而股市卻一蹶不振,由直觀感覺看,二者之間似乎存在“蹺蹺板”的關係。

  推高無風險收益率

  文章指出,從金融資產定價的內在邏輯分析,信托及其他影子銀行的快速膨脹提高了金融市場的“無風險收益率”,導致股市估值水平降低。正常狀態下,信托產品的收益率會高於國債的收益率,因為信托產品的違約風險高於國債,如果我們把國債收益率作為無風險收益率,高於國債收益率的部分就是風險溢價。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各級監管機構開始形成“底線思維”,即守住不發生系統性或區域性風險的底線。每當出現涉及金額較大的金融違約行為,有關監管部門總是習慣性地採取措施讓違約事件不發生,有的甚至拿納稅人的資金來填補債務窟窿。按照此監管思維,各類信托產品必須保持剛性兌付。

  無違約的信托市場扭曲了資金價格,導致了資源錯配。當監管者要求信托公司保持剛性兌付,就給市場傳導了錯誤信號,即信托產品高收益而無風險。當信托規模很小的時候,這樣的潛規則對金融市場的定價影響不大,但信托規模已經超過10萬億元的背景下,信托產品的剛性兌付實際上推高了整個金融市場的無風險收益率。在2010年之前,中國10年期限的國債收益率一直在4%以下,一年期的銀行定期存款利率是3%,即金融市場的無風險收益率大約在3%-4%左右。但2010年後信托產品和銀行理財產品大規模擴張,這些產品的收益率都在6%以上,有些產品的收益率甚至常超過10%,因為它們都存在剛性兌付的假設前提,使得該收益率成為市場的無風險收益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