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國防“強身”的外部效應

http://www.CRNTT.com   2014-01-15 11:04:16  


 
  對於中國新型軍備近年來密集登場,外界普遍認為這得益於中國經濟實力的大幅提升,以及近20年來每年兩位數的軍費增長率。這種解釋只觸及了問題的一個方面。俄羅斯智庫戰略與技術分析中心去年發布過一份題為《流星:21世紀中國的軍事機器》的報告,該報告認為,中國盡可能引進外國先進軍事技術,但會在此基礎上將其融入自己的國防工業發展中,自1949年以來中國軍備的進口與出口存在幾輪明顯的“循環”,這個循環以約12年為周期。如果以這個“12年循環”來看,自2008年起,中國軍備正好進入新一輪出口時期,而這也意味著中國進入新一輪軍事技術、軍備製造能力的收獲期。

  俄智庫報告提到的,實際上就是中國軍備長期以來堅持的引進、消化、創新的路徑。而且,數十年的技術儲備、對原始創新的重視以及縝密的國防科技發展戰略,使中國正在走出這種軍備進口與出口的循環。也就是說,中國2020年前不僅會陸續推出新型軍事裝備,而且這種勢頭在2020年後很可能會繼續保持下去。巴西學者尼古拉斯·特裡貝對中國、美國和蘇聯的國防科技發展做過比較,他認為,與蘇聯以保密和隔離為特征的軍事技術創新體系不同,中國的軍事技術創新體系更加開放,重視軍民兩用和原始創新,在這一點上更類似美國的“軍事-工業-科研”複合結構。特裡貝認為,中國從1990年代起開始重視原始創新,意在降低對尖端武器和關鍵技術的依賴。而把軍民兩用作為清晰的戰略,也使軍事科技對民用科技的外溢效應,影響了廣泛的製造業部門,尤其在電子和航空領域。

  軍隊內部結構調整以及作戰體制變革是中國國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中國國防部否認了“正在試點建立聯合作戰司令部”的報道,但中國軍隊在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方面已經邁出了步伐。最近幾年中國軍隊內部的改革也在積極推進,比如強化軍委總部戰略管理功能、組建戰略規劃部等。中國國防部發言人楊宇軍此前在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示:“根據中央有關決定精神,下一步我們將在充分研究論證的基礎上適時深化改革,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改革之路。”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也提出,要健全軍委聯合作戰指揮機構和戰區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推進聯合作戰訓練和保障體制改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