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
“緬甸難民湧入中國”傳聞背後 | |
http://www.CRNTT.com 2012-02-13 09:37:05 |
走向更惹關注:如果真有其事,中國很容易處於兩難之間 倘若真的有大量的克欽難民湧入中國境內,那麼中國政府很可能被置於在兩難境地中。路透社援引專家的分析說:“這為中國製造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困境。如果中國被認為是支持克欽獨立軍和延長難民的停留時間,那麼它與緬甸政府的關係就會變得緊張。另一方面,中國也不能對克欽族人和克欽族難民過於敵對。” 以上這段話確實有跡可循。一些國際組織已經在警告,在克欽邦可能出現人道主義災難。它們只被緬甸政府批准進入由其控制的難民營,而大量的難民其實都逃到了緬甸政府控制地區以外,由於軍政府不准國際組織進入,他們得不到救助。緬甸政府對待難民的強硬態度可見一斑。另一方面,克欽獨立組織(克欽獨立軍歸該政黨領導)的聯合書記LA NAN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放狠話說,“中國如果向我方施壓,他們會損失掉在這裡的投資。他們在玉器、采礦和水電領域投資了好幾百萬美元呢。我敢肯定在他們在向我們施壓前就‘照顧’他們的投資。”可見,和當地人搞好關係還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除了兩難之外,國際社會的關注也很重要,“不驅回”原則是國際社會對待難民的基礎性原則。我國早就加入了保護難民的有關公約。如果被認定了“難民”身份,就要受到進入國的庇護。否則,就會被指責。(由於中國關於難民的法律幾乎是空白,認定工作實際是由聯合國難民署來做) 其實就算沒有中資大壩,戰事也一觸即發 儘管外界認為這場戰事和中國的關係很關切,不過這樣的關係其實很表面。究其根源,還是在於緬甸很難調和的民族矛盾。 歷史上克欽所在的緬北一直不受緬甸中央政權的控制 克欽邦屬於緬北。歷史上,不管緬甸的哪個王國其實都對緬北沒什麼影響力。而到了緬甸變為英國人的殖民地,英國人也是把緬北、緬南分而治之,英國人甚至不許緬族進入這片地區。緬甸獨立後,克欽在內的緬北許多地方其實對緬甸中央政權沒有認同感,反倒受英國和中國的影響很深。 後來這片地區一度控制在中國人和認同中國的勢力手中。緬甸政府對這些地方的控制能力非常弱。1960年,中緬簽署了邊界條約。這個條約是中國放棄了之前強硬的領土主張,在做了巨大讓步下簽訂的。由於當時中國饑荒等原因,雲南許多邊民外逃,解決邊界問題變得很迫切,同時,中國也急於以此為契機,消除周邊國家對中國的疑慮。因此中國不但在領土主張上做出讓步,還和緬甸合作,消滅了緬甸境內的國民黨軍隊。 由此可見,克欽族人對於緬甸的民族認同感不強,這也是它和緬甸軍政府發生爭端的基礎。 緬甸政府一貫強硬的民族政策激起克欽在內各少數民族強烈不滿 緬甸有很多個民族。而實際上不光是緬北的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反對緬甸政府,緬甸其它地區的許多少數民族也一樣。這個共性就跟緬甸政府的民族政策有關。 緬甸民族英雄昂山將軍於1947年緬甸獨立前夕與多個少數民族勢力簽訂了“彬龍協定”。該協定不但給予各少數民族以極大的自治權,而且規定10年後這些民族如果仍無法與緬族共處,可以選擇退出聯邦。這就是今天緬甸各少數民族要求自治的法理理由。不過隨著昂山將軍被暗殺,這紙協議也等同於廢紙。隨之而來的,是緬甸政府對少數民族的強硬政策,比如克欽獨立組織負責人介紹,本來信仰基督教的克欽人被要求信仰佛教,老師在學校也不能教授景頗語,只能在家躲著教。可以說,偏激的民族政策讓緬族和少數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乃至信仰上都有巨大的鴻溝。許多少數民族都起身反抗,反抗自己被強制說同一種語言、有同一種信仰。 而今日,許多少數民族武裝的訴求是實行聯邦制,而非單一制,要求高度自治。所以人們常說緬甸有三股政治勢力,緬甸軍隊、昂山素季為代表的民主派和少數民族武裝。少數民族武裝自然追求民族利益。 而這次,緬甸政府準備將少數民族武裝都編入邊防軍,克欽獨立組織拒不加入,這直接造成了雙方翻臉。 因此,實際上,如今戰火的根本原因還是緬甸的民族矛盾,假如沒有密鬆工程,戰火也很可能點燃。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