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張銘清:打我是台灣的損失

http://www.CRNTT.com   2011-01-20 09:41:07  


  中評社北京1月20日訊/先後擔任國台辦新聞發言人、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的張銘清,在台灣有個特殊待遇——被娛樂節目模仿,內容是08年他訪台遭襲。回憶起這件幾乎是任期內最著名的事,他的態度異常明確:1.這是台灣的損失;2.政治可以適度娛樂化。除了這些,他還對網易新聞談起他親歷的台海危機、制憲公投,他說“交流要由當局來推動”。以下即網易新聞對張銘清的專訪:

  嘉賓簡介 

  張銘清:國台辦首任新聞發言人。曾親歷台海危機、制憲公投等兩岸關係緊張時刻。發言以嚴肅冷峻著稱,卸職後轉任海協會副會長。2008年以學者身份訪台遭襲。
 
訪談實錄

我一共就去過三次台灣

  網易新聞:您在擔任發言人的時候去過台灣嗎?

  張銘清:去過,我第一次去是1995年,那時候是大陸一個新聞代表團,我作為這個新聞代表團的顧問去的台灣。

  網易新聞:你在九十年代去台灣的時候,當時台灣給您的感受是什麼?

  張銘清:九十年代去(台灣),(對)一切都感到比較新奇,因為兩岸剛剛開放,它應該是1987年開放,我第一次是1995年去的(台灣),應該有8年的時間。經過半個世紀的隔絕,兩岸之間互相都不了解,台灣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地方,一個社會。

  網易新聞:你當時做發言人的時候一共去過三次台灣,在做發言人的十幾年當中,發言人的政策口徑怎麼樣跟中央把握?當記者提到一些尖銳問題的時候,怎麼處理?

  張銘清:當時我們跟中央報告的時候,因為涉台問題特別的敏感,也比較謹慎,曾經提出說要答問的口徑都要經過中央批准,但是錢其琛副總理沒有批,他說應該主要由台辦來決定,特別重要的需要報中央批的報中央,其他的都由台辦定。

  但是做發言人是一個挑戰性很強的工作,因為你準備的口徑,開發布會(記者)不一定會問到,而相當多的(問題)(事先)並沒有準備,所以這對發言人(就要求)一個是對情況的把握,對現場的反應能力也是一個考驗,所以發言人是一項很富有挑戰性的工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