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智庫:中國統一觀沿革 有跡可循

http://www.CRNTT.com   2021-06-07 00:02:57  


一個國家的統一觀是由歷史與民族性格造成的
  中評社香港6月7日電/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5月號發表專文《中國統一觀的沿革》。作者認為,“我們現在的統一方針可以說是三句話:一是堅決遏獨,二是大力促統,三是融合發展。一個國家的統一觀是由歷史與民族性格造成的,我們不必模仿別國,應該由自己的國情而定,也不宜以西方的統一觀與主權理論來‘規範’我們的觀念。我們的統一觀也不應僅僅停留在集體意志上,應該建立在當今的自己的理論、標準、法律上。統一的概念在中國不是由法律來規範的,而是一種集體的精神與意志。中國這樣大的國家,不統一帶來的分裂,是全體國民不能承受之痛,事實屢屢證明於此。但中國的統一觀還是有跡可循,我們有必要瞭解其沿革”文章內容如下:

  一、歷史上的統一觀

  統一觀首先與國家觀相聯,一個國家應該是統一而不分裂的,這是國家、社會、領土、主權、民族等系列概念中一個最基礎的概念,但中國的國家概念形成很晚。長期以來,在長達二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中國人衹有“天下”概念。“天下”就是最大的“國家”觀,天之下是華夏,華夏又代表“中原”,中原代表正統。“天下”的統治者是“天子”,“天子”代表“天意”,替天行道,建立“天子王朝”。王朝就是“王畿”,就是“中原”,中原代表“正統”,邊陲就是“夷”或是“蠻”,是“外服”。天子底下是“郡縣”,即“諸侯”,諸侯由天子分封,這就是“封建制”。而天子王權力量管轄不到的地方,即稱夷地,也可稱“藩屬”,藩與天子天朝可以建立“同宗兄弟”關係,允許“高度自治”,建立“朝貢”關係,衹要承認天子權威,天子會“厚往薄來”,會讓利給“藩屬國”。貢少賜多,恩威並施,維持“天下秩序”,實現“天下一統”,“多元一體”,“一國多制”的“天下結構”,最終實現“天下大同”,構成封建社會的“天下一統”觀。

  中國歷史上的統一,一般處於三個狀態。一是絕對統一,但這種狀態不足百年;二是相對統一,即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政權,但都承認是中國的一部分,一個中國是完整的,這是最多最長時期;三是不統一狀態,自立政權,不承認天子與中央政府,即處於分裂狀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