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鄭永年:以開放促改革的國際經驗 | |
http://www.CRNTT.com 2013-11-05 09:48:17 |
在自由貿易上,今天的西方面臨一個困局。傳統上,西方一直是鼓吹自由貿易的,也一直是推動自由貿易的主動力。如前面所說,為了自由貿易,西方不惜動用國家力量甚至軍事力量來輔助資本力量。無論是帝國主義的模式還是殖民地主義的模式,西方都從自由貿易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但是今天的情況很不一樣了。隨著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崛起,並且是在西方所建立的體制內的崛起,西方的比較優勢(自由貿易的第一原則)已經大不如前。相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其優勢顯現出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通過製造業而進入國際市場。現在的情形是,儘管從人均國民所得來看,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已經儼然成為貿易自由的最大推動國。相反,西方則扮演起貿易保護主義的角色。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是以各種方式不向發展中國家的商品開放本國市場。第二,用各種理由禁止發展中國家的資本進入本國市場。第三,不願意甚至禁止本國技術流向發展中國家。 體制改革困難不僅是中國現象 但同時,西方國家也存在著巨大的動力繼續推動貿易自由。這裡有外部地緣經濟的因素,也有內部改革的因素。從外部地緣經濟因素來看,未來的很長時間裡,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情勢會繼續優於發達國家,尤其是亞太地區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動力。西方尤其是美國絕對不會放棄參與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因為只有通過參與發展,發達國家才能獲取巨大的利益。要參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自由貿易仍然是最好的手段。第二是通過開放來推進內部的改革。體制改革困難不僅僅是中國現象,而是全球性的現象。發達國家的體制改革也面臨既得利益的阻礙。歐洲、美國和日本等都面臨改革不動的局面。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國政府都希望通過進一步的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來克服內部的既得利益,推進內部的改革。 這也就是近年來美國力推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和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關係(TTIP)的主要一個動力。TPP一般被中國解讀為是美國要“圍堵”中國的主要經濟戰略。不可否認,美國這樣做的確是有地緣政治這方面的考量。不過,也不能忽視美國通過這種做法來推動內部改革的戰略。TTIP更是這樣。如果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就很難來解讀。同樣,日本加入TPP談判不僅僅是為了制約中國,而且也是為了推進內部的改革。日本長期陷入經濟滯漲。自從小泉純一郎以來,每一任首相都是想改革的,但就是改革不動。這次日本想借用TPP來克服內部的既得利益,重構日本經濟,希望借此來重振日本。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也都有這方面的考慮。 因此,從國際層面來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等新特區的建設更具有意義。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把新特區置於國內和國際發展兩個層面來理解。正如前面所討論的,就內部發展來說,建立新特區就是要通過開放來追求制度創新,從而促進內部改革。這一點,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了。但開放在國際層面的意義也不容忽視。簡單地說,開放就是要增加中國的國際競爭能力。在全球化時代,國際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通過自由貿易(投資)的國際競爭更是激烈。儘管美國在力推TPP和TTIP,但這些必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前途並不明朗。在這些過程中,中國必須積極參與,才能避免被排除在外。不過,這個過程因為涉及到諸多國家的政治經濟,並非中國本身所能把握的。而像上海自貿區等新特區則是中國自己所能把握的。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