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鄭永年:全球化與中國的城市化

http://www.CRNTT.com   2013-03-19 09:38:29  


 
提升城市國際競爭力是國際競爭戰略

  首先在國家層面來說,沒有一個國家不想擁有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城市。提升城市的國際競爭力幾乎是所有國家的國際競爭戰略。其次,在城市層面,城市當局也有巨大的動力來提升自己的城市。現在的城市居民對城市具有高度的認同,對外在的發展極為敏感,對城市的發展具有超前的視角。這些都必然轉化成為他們對城市當局的壓力。在亞洲,從香港和新加坡等城市當局所面臨的壓力,很容易看到這一點。第三,較之主權國家,城市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優勢來進行自我改革。

  一般而言,城市都具有一定的自治程度。民主國家不用說,很多國家的城市都是自治制度。但即使在中國這樣的單一制國家,很多城市例如地區級以上的政府就擁有了立法權。立法權對改革很重要,這是制度優勢。沒有立法權,城市體制改革會變得非常困難。此外,城市體制的改革還有其文化優勢,主要表現在城市居民的城市認同和城市文化認同。較之整體主權國家,城市更有條件來創造一種結合地方認同和國際認同的城市文化,從而成為城市國際競爭力的軟力量。

 如果結合以人為本、全球化,人們比較容易看到塑造城市認同的重要性。城市化和城市升級離不開人們對城市的認同。說到城市就要說到人的認同問題。城市認同是一個城市最重要的軟力量。城市化成功不成功,主要看居住在城市裡面的居民對這一城市的認同。一個城市的居民如果對這個城市認同度很高,那麼表明他們的幸福指數高,他們對城市更具有責任感,城市化是成功的。

  但如果人們對這個城市認同度很低,不管這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如何,國內生產總值(GDP)大不大,城市化很難說是成功的。再者,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城市認同又有了新的維度,那就是外來人口或者移民尤其是國際移民的城市認同度。全球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包括人、財、物在內的所有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性,當然也包括其他方面的流動,例如文化和思想。全球化以前也有,但從前的全球化無論從規模和速度上說不可和現代這一波相比擬。這裡,最重要的就是國際性人才的流動性。因此,這裡所說的城市認同問題既和人才流動有關,也包括國際人才的城市認同問題。

  與農業社會不同,在工業化社會和後工業化社會,知識經濟最為重要。知識經濟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是人才經濟。經濟的競爭在很多方面表現為知識的競爭,尤其是在經濟得到初步發展之後,如果再要上一個台階,知識的重要性就表現出來。知識的載體是人才,而人才的主要載體是城市。再者,城市本身的管理也需要人才。一個城市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國際化城市,主要是國際化的發展和管理經驗,就是能夠把那些城市化的國際最優實踐(best practice)統合起來,形成自己系統的城市。在亞洲,東京、新加坡和香港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說,一個城市的人才素質決定了這個城市其他所有方面。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這對各個國家都是個難題。在很多發展中國家,不但吸收不到外來的人才,而且連自己的人才都往外跑。很顯然,中國的很多城市現在面臨的就是這種情況。各個人之間、各社會群體之間都在城市內部競爭,競爭包括職位在內的各種資源。競爭也很激烈,但一方面是因為沒有明文規定的競爭機制,另一方面是因為過分地方化,競爭不僅產生不了人才,反而扼殺人才,淘汰精英。

  在亞洲的很多城市,人才的各方面都做得很不錯,不僅培養自己的人才,留住自己的人才,而且也能夠吸收和留住外來的人才。這些年來,這些城市都在加大力度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高端人才,各個領域都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