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王國維:一個自由主義者的正常死亡

http://www.CRNTT.com   2012-06-09 09:08:14  


 
結論:一個自由主義者的正常死亡

  中國本無“知識分子”一說,這個詞是法國人的創造,它包含了三個條件:專業素養、參與意識和批判精神。新中國以前的讀書人沒有這個概念,基本上都是用“仁義”之說來解釋和定位自己的生命歷程甚至是學術價值,而這個仁義又從來都是一個變動不居的概念,經常會在一個大的範圍內變臉;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會形成中國知識分子自我完善的借口和死因,這種情狀很類似於索爾仁尼琴真實的性格特征:軟弱的個人認同,而羅振玉、趙萬里和陳寅恪等一幹人(重點在三個人的生命歷程裡所展現的不同觀念和行為)等“炮製”王國維之自殺又正如索翁寫《古拉格群島》,用作品平衡了自己的宇宙。但這個密碼鎖中的中國知識分子和蘇聯體制下的索爾仁尼琴又有差別,其差別顯然不在專業素養和參與意識,而是這個批判精神。

  古拉格群島的故事開始於1923年,索洛維茨基群島上建立的第一個特別勞改營,同年,王國維接受清朝遜帝溥儀的任命擔任“南書房行走”,年末,《觀堂集林》二十卷初刻完成。

  一個藝術家的自殺要遠比一個研究歷史的知識分子自殺可靠得多,這似乎可以為陳寅恪先認為王國維是“殉清”之後,繼又提出“殉文化”的論調,這一行為提供解釋;這就將王國維的死從單純的政治理想上升到知識分子的理想人格和絕對意志的不可調和的矛盾。而將王國維定位成“自殺”,且為“近似於知識分子式悲劇”在理論上存在一種自我滿足式的嫌疑,所有的證據和確認環節都存在重大利益人。 

  王國維的“自殺”在動機和“證據”層面上存在很多邏輯上錯誤和他者的誘因,這就使得“自殺”成為一樁可疑的文化事件。無論王國維是“自殺”還是“被自殺”,都是一場被公眾解釋系統美化過的歷史悲劇。而這樁文化事件從個人悲劇層面的真正升華,顯然是在今天。

延伸閱讀:

生前身後事:國學大師王國維自殺前後

  文章摘自:《國學大師之死》 作者:同道 
  
  本書簡介:本書從十三位國學大師之死(死亡時間、死亡原因、時代背景、臨終遺願、死後哀榮等)為出發點,全面梳理了近代中國各個歷史轉折點以及百年中國的命運沉浮,全面解讀了在特殊歷史背景下,國學大師們的文化價值觀與現實社會的激烈衝突,以及他們在時代變局中所作出的歷史抉擇……

  1927年春,北伐軍進逼北方,馮玉祥、閻錫山先後易幟,京師震動。

  四五月間,革命軍下徐州,馮玉祥引兵出潼關,在河南為奉軍擊敗,河北、山東情勢非常危急,時局可謂一夕數驚,北京各界大為恐慌。

  此時,清華大學校園內尚屬安靜,國學研究院剛剛評定完學生成績。

  6月1日,國學研究院第二班畢業。中午,王國維參加了師生叙別會。

  宴會上,王國維為門生謝國楨及其朋友著青在扇面上各題詩一首,後又為同學們侃侃而談蒙古雜事。自從1925年接受清華教職以後,王國維改攻西北地理和元史,兩年來著作頗豐。平時十分緘默的王國維,此時似乎興致非凡,學生們很受感染,覺得老師正當盛年,學養深厚,治學興趣如此之高,日後如能繼續受教,定當收益良多。席間有個別學生有感時局動亂而發嘆息,但並沒有影響到整個聚會的氛圍。

  午後,宴會結束,王國維拜訪陳寅恪,兩人同屬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列。

  當晚,學生劉節與謝國楨去了王國維家裡 清華西院18號,問疑陰陽五行的起源,並討論日本人研究天幹地支的得失問題。其後,說起眼下的時局,王國維神色黯然,說到馮玉祥即將入京,張作霖想率兵總退卻以保衛山海關以東地區的時候,王國維說:“北京日內有大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