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鄭永年:國企會導致中國國家權力危機嗎? | |
http://www.CRNTT.com 2012-05-08 10:15:17 |
國企發展下去的後果 1990年代中期之後,中國政府通過諸如“抓大放小”改革戰略使得從前計劃經濟下的國有企業很快擺脫了大虧損的困境。今天,龐大的國企已經成為中國所說的“舉國體制”的工具。對外界來說,它是中國國家權力的象徵。不過,“國家資本主義”一旦成為主導經濟形態,對中國的內部發展的影響不可忽視。民富才能國強,這是世界經濟歷史的經驗。在西方,儘管在國家和市場之間也存在著競爭,但政府從來不會把市場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政府規制市場,但不是控制市場。市場創造財富之後,政府才會有能力進行社會改革,保障社會成員的經濟權利。西方國家從原始資本主義過渡到福利資本主義,不是資本主義本身發展的結果,而是政府在社會力量的壓力下規制市場的結果。但後來國家主導的福利制度,導致了國家空間的大擴張和市場空間的收縮,尤其在經濟領域,於是就有了私有化運動,特別在美國裡根總統和英國撒切爾首相期間。總之,保持市場和政府之間的均衡,一直是西方經濟體能夠有效運作的首要條件。當然,一旦政府對市場失去規制能力,西方必然發生經濟危機。 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能夠在很短時間裡達到“國富”的狀態。就國家財力來說,今天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但代價是“民弱”。“國家資本主義”的一個特點,就是國家或者國家的代理者通過各種機制包括政治、行政、市場等等,有效地把財富從“民”轉移到“國”。但是,從長遠來看,民弱必然導致國弱。應當看到,國富並不必然導致國強,在中國尤其如此。在中國的體制環境下,國企並不屬於國家,而是屬於國家的代理者。所謂的國家資本主義所積累的財富並不能為政府所支配,而是為少數代理者所支配。在很多情形下,這些代理者的行為已經大大超越了政府的控制。或者說,這個領域的存在不但沒有使得政府更強大,反而是有效地制約著政府的行為。更為重要的是,“國家資本主義”正在快速地導致社會資源枯竭。社會資源一旦枯竭,政府就會失去經濟基礎,進而是政治基礎。 如果政府(尤其是國有部門)無限擴展,市場空間繼續萎縮,財富繼續從社會流向國家(或者國家代理者)而不是相反方向,那麼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艱難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部門必然會在一定的時候突然解體,釀成大危機。 這種擔心並不是一點也沒有道理,這方面中國是有深刻的歷史教訓的。1949年建國之前,中共提出“新民主主義”理論,把此確立為建國路線。應當說,這一理論從經濟結構上看,是一個混合經濟體,包括私人企業、公私合營企業和國家資本主義。建國初期,這三者共存,並且比較平衡。但是,為什麼沒過幾年,形勢急轉直下,私人資本和公私合營體系全面解體呢?很多人說,這是執政黨的改造舊經濟結構的成功。但從現在看來,這是一次大失敗。如果中國能夠長期堅持“新民主主義”的經濟路線,中國很可能走上日本和亞洲“四小龍”路線,而可以避免日後的蘇聯式的貧窮社會主義路線。可惜的是,“新民主主義”經濟路線很快就演變成僅僅是轉型的策略,即向國家資本主義轉型。隨著國家資本主義很快控制私營資本賴以生存的物質供應和市場,這個部門的死亡成為必然。與其說是執政黨改造資本主義的成功,倒不如說私營資本主義失去了生存空間而“和平”地投降了。一旦私營部門死亡,計劃經濟的經濟基礎也就得到了確立,國家就再也沒有回頭路了。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