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處在十字路口的國際貨幣秩序

http://www.CRNTT.com   2009-11-10 10:17:47  


國際貨幣體系具有潛在的混亂動因
  中評社北京11月10日訊/匯率亂象卷土重來。這凸顯了對國際貨幣新秩序的需求。美元、英鎊以及空前未有地緊盯美元的人民幣匯率迅速走低,引發摩擦。上世紀30年代的幽靈有些又借屍還魂了,尤其是由貨幣競相貶值所引起的對不公平貿易優勢的擔憂。美國財長蓋特納已經譴責中國在操縱匯率了。

  《第一財經》登出的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哈羅德•詹姆斯的文章稱:矯正匯率亂象有兩種辦法,但它們相互之間是尖銳對立的。一種是召開國際會議,由專家提議匯率計算模型,再由政治家來談判。這種安排唯一成功的例子就是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但即便是布雷頓森林會議所確定的固定匯率也被證明是脫離實際的,所以很快就出現了一輪修正貨幣平價(parity alterations)以及堅持匯率管制的潮流。

  其他以匯率問題為中心的會議統統都失敗了。美國總統尼克松曾贊譽1971年代的史密森協定(Smithsonian Agreement)是“世界歷史上最具意義的貨幣協定”。但這個體系很快就分崩離析,各國的匯率安排也紛紛轉向浮動匯率。

  1987年的七國集團財長盧浮宮會議甚至沒能達成任何一致結論。有些與會國贊成某種以目標區間為形式的半固定匯率,但說話很有分量的德國聯邦銀行卻並不支持那種思路。

  歷史似乎意味著,有關匯率和儲備問題新方案的會談是不太可能成功的。

  第二種辦法也許是更好的選擇,那就是各國就什麼是貨幣政策的恰當基礎這個問題達成共識。如果這種共識能夠廣泛達成並且保持其一致性,其結果就是產生一個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

  歷史上曾兩度達成這種共識。第一次是在一個世紀前,當時信心的保證是黃金;後一次是在最近的全球化浪潮中,這回信心的基礎是人類智慧解決政策難題的能力。通貨膨脹的終結和所謂“大溫和時期”(the great moderation)——人們以此來描述最近30年經濟動蕩幾乎消失的現象——構成了某種基礎,在此基礎之上,世界的大部分都經歷了自由化過程,信心、貿易與繁榮也得到增進。

  上述第二個時期對貨幣制度的探索又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側重點是貨幣總量目標法(monetary targeting)。第二階段,越來越多的國家或公開或隱含地采納了通貨膨脹目標法(inflation targeting),而這一階段在為穩定貨幣政策建立基礎方面更成功一些。

  然而,通貨膨脹目標法卻從未成為一種明確的理念,而且這次金融危機也使它喪失了信譽。早在2003年,時任一家美國聯邦儲備銀行行長的伯南克就曾說,通貨膨脹目標法“怪異、含糊,而且可能帶點兒顛覆性”。如今這種感覺更強烈了。

  在未發生相應總體通脹卻形成了資產價格泡沫的情況下,中央銀行應該作出多大程度的努力加以糾正和限制?關於這一點一直沒有定論。資產價格上漲一般會增進購買力,因為許多資產持有者此時都願意(且能夠)更多地舉債消費。近年來,許多歐洲專家試圖論證貨幣政策也應把資產價格納入考慮範圍,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和經濟學家卻普遍抵制這一觀點。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