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兩會專訪:黃宗昊談台胞“國民待遇”

http://www.CRNTT.com   2017-03-04 00:05:02  


 
  中評社記者:“狼性”、“競爭力”、“創造力”,每當我們討論兩岸青年人的特質時,總是會有這些“標簽式”的概念。您曾長期參與兩岸青年交流活動,目前又在大陸的高校任教,您認為通過這些年來的觀察,兩岸青年人各自的優勢到底在哪?不少人擔心的兩岸青年認知鴻溝是否存在?

  與其給兩岸青年貼標簽 不如從地域和城鄉差異切入

  黃宗昊:先說所謂的“認知鴻溝”。我認為這是一個反向的趨勢,兩岸青年之間文化上認知好像在縮小,但政治的部分可能沒有縮小,甚至還會增大。但必須要講,這個也是動態的,和台灣的局勢有關。比如說現在民進黨執政,所以在政治認知上兩岸的差異好像增大了,但隨著蔡英文的聲望不斷下降,再過一兩年說不定兩岸的差異又縮小了,所以這部分往往是動態的,文化的部分在縮小,政治時大時小,並不見得說一直在變大。

  提到兩岸青年的差異,我覺得要從兩點來看:一是同情地理解他們的成長背景所造成的差異。兩岸青年人來自不同的成長背景,而兩岸的環境確實有很大的不同。大陸這邊可能更強調競爭、強調必須要生存,需要有“狼性”,這並不是孩子天生的,而是後天影響的。而在台灣,現在處在相對多元、寬鬆的社會環境中,孩子似乎比較像溫室里的花朵,但其實很多孩子為了力爭上游也活得很累。所以提到兩岸年輕人的差異時常存在刻板印象,但不完全是這樣,台灣的優秀人才也很有企圖心、很有“狼性”,而大陸很多優秀學生的綜合素質也不斷提高。

  所以,在談到青年人時,我們常常拿“兩岸”來做對比,但事實上,一個更合適的切入角度是地域和城鄉,而不是兩岸。比如說,和三線城市或鄉村的學生相比,北京、上海等城市學生的素質當然會高一些,這有時更像是地域差別、城鄉差別,而不是兩岸差別。好像講起來台灣青年都很溫順、沒有“狼性”,而大陸的青年人都很會競爭,其實也不是這樣。如果認為台灣和大陸的年輕人注定有這樣的差別,這樣的看法並不合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