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評人物:中史執念 何漢權的唐吉訶德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16-08-14 00:31:40  


 
  上下五千年浩如煙海,近代史時間短影響大,本地史又不斷被強調。就算三年必修,每週兩節,又當如何分配?何漢權不喜歡“詳近略遠”的說法,更反對教育局提出古代、近代、本地3:4:3的配比。“中國那麼大,香港只是一點”,遑論1840年以前本地幾乎沒有歷史。在他看來,“貴古重今”是正確的做法,講漢朝的時候可以說說本地的李鄭屋邨,唐朝的時候可以提提屯門軍港,宋朝可以講講陸秀夫抱著南宋小皇帝跳海的宋皇台,如此而已。至於課程分配,中一從商到唐,中二從宋到明,中三從清到改革開放,剛剛好,若香港史30%,“還嫌不夠港獨”?

  回歸多年,“港獨”聲音越拉越大,國民認同有退無進,多人不得其解。何漢權拿出那把100年的尺子,嘆19年太短——英語還是世界通用語言,自由民主還是普世價值,文化滲透深入骨髓,所謂批判,批判的不是西方,而是中國。此刻立法會換屆,本土派進入議會在望,何漢權卻說,未來十年最重要的不是選舉,是培養中小學的身份認同。儘管他知道,中央十分在意選舉結果,但首先,要讓學生堂堂正正當中國人。

  香港心、中國情和世界觀

  歷史雲波詭譎,充滿魅力,不代表歷史課充滿魅力。恢復中國歷史科的必修地位難,學生聽得進去更難。從1840到1997,香港與內地有不同的歷史記憶,國家在受難,香港卻恰恰由於割讓給英國,免於歷次政治運動,成為璀璨的東方之珠。理解中間的複雜和對立,難上加難。

  何漢權說,歷史教育要擺事實、講道理、說感受、明思辨、向前看。有學生不信南京大屠殺是真的,有學生不信抗日戰爭軍民犧牲了3000萬,他拿出雙方的史料對照,所謂“無證不信、孤證不立”,你說沒有這回事,那麼我們就擺事實、看證據。

  2015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何漢權帶著學生去日本靖國神社。有學生問,為什麼中國政府不准日本首相參拜?他和學生“講道理”:日本有個磨刀會,1934年至1945年間磨了1000多把刀,配給高級軍官和將領,去奪中國人性命。該會現在還在運作,第五任理事長就是供奉在靖國神社的東條英機。學生聽了說,那中國是不應該讓拜。

  鴉片戰爭是侵略戰爭還是貿易戰爭?這要明思辨。他以法國侵略越南作為比較,為什麼法國最終會輸呢?說到底越南是越南的,不是法國的地方。同理,香港是中國的地方,英國人非要來做生意,中國人不同意,就應該用堅船利炮打開大門嗎?

  新中國建立前三十年如何處理?英國統治之下香港的成就如何理解?他說,要看到英治好得一面,也看到專制的一面。同樣,國家經歷的災難就是災難,香港不應幸災樂禍,要看到兩者的血脈相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