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智庫雜誌:馬英九,怕熱就別進廚房!

http://www.CRNTT.com   2015-10-29 00:09:05  


 
  家庭之外,時代印記在馬英九身上也留下深深刻痕。眾所周知,從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直至1987年宣佈解除“戒嚴”的近三十年內,名義上雖仍維持著合乎“法統”的各級“選舉”,但誰都知道蔣氏父子才是這一時期台灣地區手握最高權力之人,輔之以情治系統的政治威懾,台灣社會一直處於強人威權政府的高壓之下。與同時代世界上的其它威權國家類似,兩蔣在不威脅其統治權威的前提下,出於適應和安撫台灣社會內部情緒,進而鞏固政權基礎之所需,抵台後逐步啟用部分台灣本土優秀青年進入政府部門工作,蔣經國主政後的“催台菁”力度更大,這批人論階層都屬精英分子,社會治理過程也都透露出顯著的精英政治色彩。馬英九的父親在國民黨內的位階雖然並不是很高,終生也只是一個中高級黨職人員,但相比於一般平民百姓已屬社會上層人士,具備足夠的條件按照精英培養模式為馬英九規劃成長路線,而馬英九從政前的學歷也的確符合精英標準。生活於官宦之家,“高來高去”的精英思維怎能知悉民瘼?就此而言,馬英九甚至還不如其精神導師蔣經國。

  也不可忽視國民黨的老舊文化和專制習氣對馬英九的“侵襲”,這在一定程度上使馬英九如被綁縛,無法甩開膀子、大開大合,有時竟會遭受來自黨內同志的“背後捅刀子”。國民黨120年的悠久歷史對後輩來說既是可以源源不斷汲取資源的“養料庫”,也能成為前進道路上的羈絆和沈重包袱。不能說曾經兩次擔任黨主席的馬英九不想改革國民黨這輛已略顯笨重的“老爺車”,但實踐表明馬英九最終不僅未能使國民黨年輕化、自己反倒也被“醬缸”所染,漸漸熟稔於國民黨自大陸時期即已形成的專制慣習和領袖獨裁的一言堂作風,決策過程武斷,容不得有不同意見,很難做到集思廣益,這其實已經涉及到深層次的國民黨政治文化問題,非馬英九個人所能扭轉。

  馬英九還有逆轉機會嗎?

  美國前總統杜魯門曾留下“怕熱就別進廚房”(If you can't stand the heat, get out of the kitchen)這樣的警世名言,意在說明從政本來就是一條異常艱辛之路,其所要承受的甘苦是外人所無法想像的,但既然已經走進廚房,別無他法,只有適應,不斷增強自身的耐熱能力。對於馬英九來說,筆者認為必須深切認識到杜魯門此話的意涵,在剩下還有大半年時間內,找准自身的職責定位,抓大放小、揚長避短,對黨內不同意見應包容大度、形成合力,在涉及到兩岸問題時,更要勇於擔當、放眼長遠、從大局出發,施政績效以及2016年領導人選舉也才有可能逆轉勝。否則,國民黨在2014年“九合一”大選中的慘敗效應將不僅會延宕至2016,而且會更長,也就是島內輿論所預測的“多米諾骨牌”一敗到底,國民黨和馬英九本人也將陷入泥淖而無法自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