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從觀察變幹預:美國南海政策緣何越來越強硬

http://www.CRNTT.com   2014-08-11 10:41:42  


 
  二、1995—2009年 關注度加深

  在克林頓執政期間(1993—2000年),美國軍方中有人批評道:“克林頓政府時期,美國沒有選擇在南海領土爭端上做仲裁,而是選擇了做一名觀察者。”[2]不過,美國對南海的關注度在1995年中國和菲律賓關於南海美濟礁的爭端發生後才明顯加深。菲律賓指責中國在美濟礁上修建建築物,中菲之間的衝突由此而起。美國最初對美濟礁的反應是做出溫和聲明,表示對航行自由的擔憂,希望用和平手段解決領土爭端。

  1995年5月10日,當中菲美濟礁之爭激化時,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宣讀了一份美國關於南海問題的正式聲明,它包括了現在人們所熟知的美國的一些基本原則:美國反對使用武力解決領土爭端;美國在維持亞太地區和平與穩定方面有始終不變的利益;維護航行自由和符合國際法的海上行動自由是美國的根本利益;美國對相互競爭的領土要求的法律優劣不持立場。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表示,如果說這份聲明中有什麼新東西的話,那就是,這是一份“更為強烈的聲明”,“更為強烈地表達了我們的擔憂”。[3]

  實際上,在此之前,國務院東亞與太平洋事務局對美國的南海政策進行了大量辯論。有一種意見認為,美國的政策過於被動,基本上只是對中國的行動做出反應,而且美國在過去的十年從來沒有認真地重新考慮其南海政策。但同時,隨著冷戰的結束,美國卻於1992年撤出了在菲律賓的軍事基地。持這種觀點的人主張,美國應更多地鼓勵在東盟和中國之間制定行為準則,並建議對中國做出態度鮮明的指責。但是,當時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溫斯頓?洛德並沒有接受這種觀點。他認為,美國同中國之間有太多的利益交錯,美國在許多方面需要中國的合作。如果國務院發表一份譴責中國的聲明,一定會給中美關係帶來衝擊,從而損害美國的國家利益。於是,國務院5月10日的聲明只是包含了一些原則,如尊重國際法、用和平方法解決爭端等。

  鑒於國務院的態度,美國軍方中有人批評道:“1996年克林頓政府的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溫斯頓?洛德承諾美國不擔當領導,而是跟隨。”他們認為,在南海爭端中,美國的消極作用削弱了美國的朋友和盟友對美國承擔和平與穩定責任的信心。[4]可以說,美國此時最大的關切仍然是南海領土爭端的和平解決,只要不對航行自由構成威脅,美國就不認為是需要進行幹預的重大問題。

  1998年,菲律賓政府挑起了第二次美濟礁事件。當年12月一名美國眾議員在菲律賓政府的安排下,搭乘菲律賓空軍的飛機巡視了美濟礁,並在之後展示了他拍攝到的中國軍艦和中國在美濟礁修建永久性設施的照片。然而,雖然菲律賓做了極大的努力,但並沒有爭取到美國承諾在領土爭端中站在它一邊,菲律賓對中國的抗議也沒有獲得國際社會的支持。1999年2月11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雖然中國在有主權爭議的島嶼上進行建設是潛在的單邊挑戰行為,但這種做法遠沒有阻礙航行自由。“美國敦促中國和其他有領土主權要求的國家運用所有適當的外交手段來解決爭端。”[5] 鑒於美國的態度,菲律賓國防部長安吉洛?雷耶斯將軍公開聲明說,儘管菲律賓與美國之間有防務條約,但菲律賓不能依賴美國進行自衛。2000年1月,美國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斯坦利?羅斯強調,雖然在南沙群島建設軍事設施令美國擔憂,但它還沒有構成對航行自由的阻礙和威脅,因為所有各方都表示它們不試圖阻止國際航行自由。[6]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