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網絡恐怖主義:安全威脅不容忽視

http://www.CRNTT.com   2014-07-22 14:19:17  


 
  與恐怖分子相關的網站數量增長迅速,遍布全球,內容令人毛骨悚然

  在恐怖分子看來,互聯網是發動心理戰和宣傳戰的“天然戰場”。“基地”組織頭目扎瓦希裡曾說,“我們正處於一場爭奪人心的媒體戰中”。美國參議院國土安全和政府事務委員會2008年報告稱,“基地”組織已逐步建立起一個遍及全球的多層面網絡宣傳網,從製作到傳播都有嚴格程序。它主要依靠四大媒體中心開展網上宣傳,即“隊伍”(屬“伊拉克伊斯蘭國家”)、“雲彩”(屬“基地”組織司令部)、“媒體委員會”(屬馬格裡布地區“基地”組織)和“聖戰之音”(屬阿拉伯半島“基地”組織)。這些機構製作的宣傳品種類繁多,包括記錄恐怖襲擊全過程的錄像並附帶圖示、聲效、標語、字幕和動畫等;還有各種網絡雜誌、實時新聞、文章、白皮書甚至詩歌等。宣傳品上傳互聯網前,通常要送到所謂的“交換所”核驗,同時確保信息實時更新。以色列海法大學傳播學教授加布裡埃爾·威曼統計,1998年與恐怖分子相關的網站有12個,如今已增至近1萬個。2011年俄羅斯境內極端主義網站達7500家;東南亞地區以印尼、馬來語為主宣揚極端思想的網站和論壇增長快速,“印尼解放黨”“天堂聖戰”等網站聲勢浩大。

  互聯網成了恐怖分子交流和傳授“技藝”的絕佳場所,也成為新生恐怖分子首選的“課堂”。一個名為“利劍”的“基地”網站每月雖然只開放兩次,內容卻令人毛骨悚然——恐怖分子公然討論綁架和殺害人質的技巧。該網站還提供了其他一些教程,比如沙林毒氣、汽車炸彈以及各種爆炸物的殺傷力和使用方法等。有專家利用網絡搜索技術了解這些網站的現狀時發現,2008年已有5億個恐怖分子網頁和帖子,其中討論簡易爆炸裝置的就有數萬個。

  恐怖組織利用網絡大量收集各國政府信息,網絡斂財向智能化發展

  開放的網絡也為恐怖組織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網上內容包羅萬象,恐怖分子既能獲取有關國家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信息,也可掌握武器製造、黑客技術等。“9·11”事件前,美國科學家聯合會、核能協調委員會、環保局以及疾病防控中心等機構的官網上包含大量有關美核武清單、間諜衛星、核武器生產工廠分布、緊急情況處理以及化學設備安全等方面的檔案材料。在阿富汗發現的“基地”組織電腦中,就存有如何利用美國通信、電力、水力分布網的指示和計劃信息,以及一些水壩的詳細構造圖。2008年印度孟買爆炸案中,恐怖分子利用全球定位系統和谷歌地圖掌握目標地形,利用黑莓手機實時了解政府的應對部署。

  此外,恐怖組織的網絡斂財已擺脫原始的匯兌募捐方式,朝智能方向發展。例如通過進入他人電腦,竊取銀行卡、信用卡密碼,盜取錢財。號稱“網絡007”的網絡恐怖主義領袖特蘇裡曾盜取過3.7萬張信用卡,總額達350萬美元。又如幕後操縱網上賭球、博彩業,每年恐怖分子利用網上博彩洗錢、籌資達數億美元。恐怖組織還打著“慈善”幌子騙取錢財,如利用與“基地”及塔利班聯繫密切的“全球救援基金會”、打著人道救援旗號的非政府組織網站等。

  恐怖組織的網上活動有了新的手法,呈現新的特點

  首先,臉譜等新媒體的普及掀起新一輪網絡恐怖潮。

  有專家指出,社交媒體成了恐怖分子的“戰略工具”,使恐怖分子可以直接“敲開”目標受眾的大門,而無須等待訪客上門。各大聖戰論壇號召開展“臉譜入侵”行動,“推特恐怖”“優圖恐怖”等屢見不鮮。2013年9月,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西門購物中心恐怖襲擊事件的製造者就對襲擊事件進行了“推特直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