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亞運引起的話題:裡子與面子

http://www.CRNTT.com   2014-05-20 12:09:18  


 
延伸閱讀:

亞運:舊代謝或新輪回?

  作者:陶短房

  越南因經濟原因主動放棄主辦亞運會,讓人們對這一誕生自1951年、延續逾半個世紀的亞洲最大規模綜合運動會命運,產生了諸多聯想。

  這種考量是現實的:由於亞運規模越來越龐大,且“瘦身”難度因特色項目多,甚至遠大於奧運,主辦亞運變得越來越耗資巨大:2002年釜山亞運會花了3億美元,2006年多哈亞運會則花了28億美元之多,如此的水漲船高,自令後來者不得不望而卻步。

  儘管自1984年起,奧運有了賺錢的先例,但不能不看到,在全球範圍內,大型綜合性運動會的“錢景”並不光明:泛美、泛非和英聯邦運動會等著名洲內、洲際綜合性運動會都成了大大小小的“燒錢機”、“賠錢貨”,即便奧運,真正賬面上盈利的,也只有1984年洛杉磯、1996年亞特蘭大等寥寥幾屆,而此前此後,也出現過蒙特利爾、雅典等債台高築、拖累整個國民經濟幾十年的惡例。相較於奧運,其他大型國際綜合運動會觀賞性更差,“吸金”能力相形見絀,賬面盈利難度極大,即便精打細算,往往也會背上沉重包袱,如亞運辦到今天已歷16屆,盈利的只有1998年曼谷一屆(約盈利750萬美元),這不僅是曼谷亞運組委會理財有方,也拜了此前曼谷已“燒錢”主辦過四屆所賜。第一屆奧運主辦時,許多亞洲國家仍是舊政體,而如今則已進入當代公民社會,民眾不願做賠本買賣,政府也不得不正視公眾的呼聲和輿情。

  亞運的誕生,和二戰後亞洲一系列新興國家的誕生和崛起息息相關,無獨有偶,泛美、泛非、新興力量運動會等許多綜合性賽會(甚至也包括奧運),其興盛、壯大,都和民族獨立、國家興盛,需要借此提振民族自豪感,彰顯國力有關,1966年東京奧運的主辦,標誌著日本重新成為一流國家,而1986年、1988年漢城接連舉辦亞運、奧運,則標誌著“漢江奇跡”的開端,巴西當初立意在兩年間相繼主辦奧運、世界杯,同樣意在展現其“新興大國”的驕傲形象。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經濟形勢的變化,如今即便奧運,這種提振民族自豪感、彰顯國力的作用也在顯著下降,“桑巴王國”巴西,民眾竟有許多不滿政府主辦世界杯,更屢有裡約熱內盧奧運棄辦傳聞傳出,同樣“燒錢”、“樹碑立傳”作用又遠不如奧運的亞運,自更可能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大型綜合性運動會的另一大功能,是帶動主辦地基礎設施水平的提高,歷史上漢城、北京甚至廣州,都曾從亞運主辦中獲得這方面的便宜。但時過境遷,如今亞洲大部分主辦國,基礎設施和城市面貌已有很大改觀,無需通過主辦亞運“升級換代”,相反,亞運主辦勢必建設許多賽時少不了、平時用不多的“樓堂館所”,維護、運營,都將是長時間的經濟包袱,和隨時被問責的政治定時炸彈。越南是新興國家中較後發展起來的,基礎設施欠賬較多,原本確有借亞運興基建的願望和需要,但權衡利弊得失,也選擇了從長計議,不能不說,亞洲各國對亞運、乃至世界各國對綜合運動會的“胃口”,早已不是當年熱火朝天主辦、參加新興力量運動會的時代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