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亞運引起的話題:裡子與面子

http://www.CRNTT.com   2014-05-20 12:09:18  


 
應對“新常態”,尋找“新模式”

  據媒體報道,“新常態”這一概念,最先由美國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總裁埃裡安(Mohamed El-Erian)提出,是一個宏觀經濟概念,指危機之後經濟恢復的緩慢而痛苦的過程。而一名部委官員近日在接受該媒體採訪時稱,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經濟不可避免地也呈現出“新常態”,“從近兩年的宏觀數據和工作實踐來看,我們應該盡快轉變認識,從過去的‘常態’轉變到‘新常態’。”而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中也提到“新常態”的概念,意指今天金融危機爆發以後,由於大劑量的調控政策被強力推出,現階段的危機並不表現為負增長,而是表現為經濟增長在低水平上波動、全球流動性過剩、大宗產品價格和資產價格變動不居、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地緣政治緊張等。

  實際上,宏觀經濟絕不僅僅是經濟問題,而會涉及一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面,乃至社會穩定—治理以及地緣政治變化。而在新常態時期,大型體育盛事的影響和作用,以及其境遇,也會發生變化。甚至出現了負面效應,越來越像一把雙刃劍。正像有媒體指出的,國家與國家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為獲取承辦權而層層加碼,造成了舉辦成本日趨見漲,往往令承辦方入不敷出。10年前的雅典奧運會,奧運“回家”的感覺很美,但希臘很快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

  而變化之關鍵,還不是“盛會邊際效益遞減”,“城市化升級告一段落”“地方債問題嚴重”這些政府和精英關心的層面,而更是民眾逐步表達出對於宏大敘事的冷漠,對於賽事干擾生活的擔憂,以及保衛自己個人生活的決心。比如針對亞運紅利,越南媒體《青年報》會這樣問:如果舉辦亞運,真的可以增加幾千個職位,那麼這些職位在亞運之後能否依然存在?難道要我們用幾億美元換上千個臨時職位,這樣的舉動有何意義?而我們熟悉的“體育搭台,經濟唱戲”,也被越南民眾認為“舉辦亞運會確實能夠加快發展經濟,給私人更多的機會,但這在越南是不可能的,這樣的項目往往是頒發給國有企業。”作為後發新興國家,同樣的心態和觀點在中國也不會陌生,由於社會發育以及互聯網帶來的民間自組織化,在新常態時期,強制繼續原有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必然帶來系列的社會風險,最近一些地方針對垃圾焚燒場發生的社會事件,政府如果應對不當,就會醞釀社會風險。

  而另一方面,在新常態情況下,社會出現的民粹傾向同樣需要警惕,在越南因為民意反對而放棄亞運會之後,卻出現了針對外國企業的排外事件。民意是否會變成民粹,甚至造成最後的社會失控,也令人擔憂。

  預測未來往往是愚蠢的,現在唯一可以確認的是,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社會治理,或者如亞運會和世界杯這樣的體育盛事,都將在這一“新常態”下重新定位,重新確定自己的功能和邊界。

  變化正在發生,南京關於亞運會的種種爭論,不過是這一變革中的小小浪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