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國還能繼續滋養台灣的太陽花嗎

http://www.CRNTT.com   2014-04-22 10:54:38  


   
  除了向白宮請願之外,台灣網友也集資購買美國《紐約時報》全版廣告,向美國社會訴求:“我們是來自台灣的學生……和平且理性,捍衛得來不易的民主”,呼籲美國民眾“請與我們一起見證黎明的到來”。也有台灣網友因為運動得到美國茶黨(Tea Party Patriots)的支持而相當振奮,主動表示願意充當與這個極右翼政黨之間的聯絡人,稱此舉“讓美國更多人看見台灣這次抗議行動的不凡,足以作為全世界民主的表率”!此外,今年3月14日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召開一場“美台關係聽證會”,主要是為了“紀念”《台灣關係法》35周年,這場公聽會的視頻在台灣的社群網站上大量被轉載,許多台灣人看了這段視頻而被深深感動——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人竟如此關心台灣。4月10日運動從“立法院”退場之前,幾個參與這場運動的團體特別前往美國在台協會遞信陳情,“希望美方不要忽視馬‘總統’近日來違反人權與非民主的行為”。當然,運動領導學生飛赴美國本土,接受《美國之音》專訪,直接以英語向美方匯報、爭取支持,這也是必要的步驟。

  任何一場運動內部都有差異性與一致性,每個上街的青年也都有他們被觸動的理由,從而匯聚成這場規模並不小的抗議運動。但如果只看到這場運動的多元性,而忽略了更深層的、結構性的動因,恐怕會誤判這場運動的性質。“親美反共”一直是台灣社會結構的一體兩面,沒辦法剝離任何一個面向,反映在這場運動亦複如此。這場運動的主體是青年學生,有人便認為這是台灣社會新興力量告別舊世代華麗且莊嚴的政治宣告,但這或許是過於樂觀的觀察。

  不過,這場運動還是可以從世代的角度來觀察。新世代其實繼承了舊世代親美反共的意識形態,反過頭來認為舊世代不夠親美、不夠反共。這場運動一方面“寄希望於美國”,另一方面最後又回到藍綠格局(因為“立法院長”王金平出手而得以退場)之下,那句在運動中喊得震天價響的口號——“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現在聽來格外諷刺。

  台灣左翼作家陳映真2000年曾如此評論自己所生所長的這塊土地:“今日在台灣的進步圈中,卻明顯地缺乏反對和批判美國與日本帝國主義的思想認識。他們對於反帝、民族解放的課題表現得漠不關心,他們說民族主義狹隘、保守,他們吝於討論反對台灣獨立,他們憚於主張民族的民主與自主統一。”時間過了14年,台灣社會的性格又改變了多少?通過這場“激動人心”的“反服貿運動”之後又進步了多少?

  台灣人的性格交雜著現實與務實,但經歷了日本作家尾崎秀樹所謂台灣的“喪失祖國”與“白痴化”之後,台灣人的性格還多了一廂情願:“美國是台灣最堅強的盟友”。屬於台灣人民真正的利益,只能被迫讓位到美國國家利益之後。這個信念將一代代在這個島上傳承下去,無論未來是否經歷了美牛輸台或是成為TPP這只“巨大貪婪的貿易怪獸”的一部分,根植在台灣泥土裡的這株太陽花,或許將永遠面向美國綻開著。(本文鏈接:http://www.guancha.cn/zhang-fang-yuan/2014_04_22_223855.shtml)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