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國還能繼續滋養台灣的太陽花嗎

http://www.CRNTT.com   2014-04-22 10:54:38  


 
  那麼該如何理解美國對於這場運動的態度呢?美國的對外政策是極為現實的,無論是對中或對台政策都必須服膺於美國國家利益。戰後,美國在台海所推行的最高戰略原則就是“以台制中”,台灣執政當局為維護偏安一隅的統治正當性,自甘淪為美國圍堵中國的戰略棋子,在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思想都高度附庸於美國的情形之下,脫離日本殖民統治之後的台灣,卻成為美國的“新殖民地”。台灣在解嚴之後,特別是1996年“總統直選”,台灣宣稱“台灣人當家作主”,但直到今天,只要適逢“總統大選”,不分藍綠哪個候選人都得在選前來趟訪美行程——與其說是“訪問”,不如說是“輸誠”,誰能獲得美方較高認同,就能獲得台灣選民較多的支持。

  在“以台制中”的最高戰略原則之下,美國會依不同的情勢靈活調整對台政策,慣常採用的就是兩面手法——既不得罪大陸,也得同時拉攏台灣。為維持表面上與大陸的友好關係,美國官方至今聲稱堅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認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以“國內法”的形式制定《台灣關係法》,與台灣維持“准官方”的緊密關係,持續高額對台軍售。美國對兩岸的兩面手法,就是避免其國家利益受到損害,所以當陳水扁執政末期大膽走向“台獨”路線、激化兩岸衝突緊張之後,2008年“總統大選”美國就把關愛的眼神望向國民黨,促成台灣第二次“政黨輪替”。

  儘管這次“反服貿運動”裡的“美國因素”不能被簡單忽略,但若將之理解為美國在背後所推動的“顔色革命”或是“台灣之春”,卻又顯得言過其實。兩岸之間“維持現狀”最大的得利者就是美國,馬英九的兩岸“三不”政策(不統、不獨、不武)其中“不統”與“不獨”正是美國所希望的路線。馬英九的兩岸政策至今只停留在“只經不政”的階段,對於敏感的政治議題仍裹足不前,美國一方面當然希望兩岸關係能和平發展,但必須慎重監督台灣政府不可以逾越政治接觸的那一條紅線。美方如此的態度,必然反映在這次服貿的爭議上,美國既希望兩岸加強經貿往來,卻不希望台灣因此與大陸走得更近,因此對於“反服貿運動”表現得模棱兩可——既不希望這場運動嚴重傷害兩岸經貿往來,也期待這場運動能為兩岸的緊密關係踩一下煞車。

  這場看似“反體制”的“反服貿運動”,回過頭來看,其實是長年以來台灣“親美反共”社會結構所結晶出來的產物,搭配上服貿協議這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基礎,使得這場運動看起來“風起雲湧”。運動的學生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在過程中不只綁架了民進黨,也希望通過各種管道、各種力量把美國力量卷進這場他們所自認為的“顔色革命”政治漩渦之中。

  運動開始之初,許多台灣人就熱衷上美國白宮請願網站《我們人民》(We the People)連署,希望美國政府能夠介入服貿爭議。事實上,一有事就想找美國出面的行動模式在台灣已經形成一套制式反應,例如去年(2013年)5月台灣漁民遭到菲律賓公務船槍殺,在得不到菲國的善意回應之下,台灣社會節節升高的憤怒民意就湧向了白宮網站《我們人民》,這則請願稱美國應該提供台灣援助,因為“失去台灣將牽動美國在亞太的布局,特別是對於日本和中國的影響力”;也有台灣的“立法委員”以“讓全世界知道我們的憤怒”為由,召民眾參加響應。《我們人民》這個奧巴馬的選戰工具,並沒有實質的作用,甚至有中國網友要求美國“仲裁”豆花到底是甜的還是鹹的,還有網友要求美國與澳洲合併為“Ameristralia”,吊詭的是卻成為了台灣人所信賴的上訪管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