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泰國的政治悲劇

http://www.CRNTT.com   2014-04-08 11:07:46  


 
  沒有反對黨的參與,選舉失去了公信力,不能為政府提供新的授權。接著,改革委員會擴大街頭示威來迫使英叻辭職。到目前為止,英拉還是拒絕下台。示威者想要製造政治真空,安排一個受委的政府上台,然後通過他們認為可以鏟除達信對泰國政治邪惡影響的必要改革。

  此同時,一些監察組織也開始行動,想方設法要推翻英叻政府。

  大選被裁定無效,反貪污委員會也考慮針對政府的高價購米計劃,對英拉提出指控。一些執政黨議員和上議員,也因為主張上議院議員全部由選舉產生,而被控違反憲法。

  對反對政府的陣營來說,為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包括封鎖曼谷商業區。一開始,“人民民主改革委員會”所發起的行動,便是泰國少數派選民的一場平民政變。他們不否定民主,但他們要符合他們特定需求的民主,以免民主被貪污的達信操縱。另外一方卻堅持不惜一切代價維護選舉民主,即使它讓達信政權與其代理人如英拉受惠。對他們來說,選舉是公平與公正的,它讓鄉村地區選民可以提出他們的訴求,讓長期被忽略的需求得到滿足。他們要在政治體制內解決問題,不是由軍方、司法部門或其他有黨派色彩的組織從外部干預。

  他們不全都喜歡達信,也不是不知道貪污可以帶來的禍害。但他們首先要的是民主,需要解決的問題稍後才來處理。他們是多數派選民,在2月2日和之前的選舉,也都積極出來投票。

  在這兩大陣營內和潛伏在他們背後的,是達信集團和其敵人。屢戰屢勝的達信是選舉民主的受益者。他的對手則選擇破壞選舉條例,對親達信政府展開反貪污運動,不讓達信回國。

  達信的確有貪污的問題,英拉也聽令於他。但局勢的發展卻演變成一個民選政府,將第三次因為幕後的政治鬥爭而被推翻。

  第一次是2006年9月的軍事政變。它沒有引起什麼反抗,因為在大多數人眼裡,對達信貪污的指責是可信的。但當由軍方主導制定的2007新憲法允許選舉時,大多數選民卻選擇另一個達信政黨。

  但新成立的政府卻面對親反對黨的黃衫軍的對抗,這些示威者最終占領了曼谷機場。不久後,在一次司法政變中,泰國憲法法院於2008年12月下令解散政府。

  接著,支持達信的紅衫軍走上街頭示威,但卻在2009年與2010年受到軍方壓制,直到他們所支持的為泰黨,在2011年7月的選舉勝出才出了口氣。

  泰國正重複走過的道路。英拉被逐下台將激怒紅衫軍,促使他們再次走上街頭。除非再舉行大選並有反對黨民主黨的參與,泰國很可能出現非選舉產生的政府。它的合法性將受到國際社會的質疑,職權也會受到要求運用他們投票權的泰國人的挑戰。當塵埃落定時——可能是多年後的事——泰國人必須明白,民主的起點是服從大多數人的意願,要不然就不太可能持續下去。

  作者是曼谷朱拉隆功大學安全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主任。

  葉琦保譯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