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人為何更關注美國總統大選

http://www.CRNTT.com   2012-11-05 09:58:07  


 
  美國《商業周刊》用“Chimerica(中美國)”一詞,來形容中美間越走越近的狀態:“這個世界上最富有和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關係正逐漸加深,當然也伴隨著偶爾爆發的文化衝突。”

  在這個秋天,兩位候選人都把中國當作了政治足球,借此發動語言戰爭。當然,這種“抨擊中國”的比賽,沒能逃過中國媒體的注意,大部分媒體都投入到對總統競選最終對峙的報道中。

  辯論結束一個小時後,奧巴馬的名字就出現在了微博搜索排行榜的第七位,而“美國總統選舉”也位列十大熱門話題。

  新浪微博在用戶中發起一項民意調查,詢問他們更喜歡哪一位候選人,一天後奧巴馬以7比1完勝羅姆尼;新浪門戶發布了配有中文字幕的第二場辯論視頻,視頻門戶優酷則發布了第一個奧巴馬、羅姆尼全程辯論的視頻,儘管沒有翻譯,仍有不少點擊率。

  《華盛頓郵報》將其歸因於互聯網爆炸式的增長和非官方媒體(微博)的活躍,但如果想理解中國對於美國大選異乎尋常的熱情,中國在總統競選辯論中扮演的“令人奇怪的重要角色”無法回避——在辯論中它被提及24次,比美國國內最熱門的話題——社會保障、中產階級、阿富汗和醫療保險都要多得多。

  各國對此反應不一:“崛起大國”印度對於被“零關注”感到很受傷,抱怨“在美國的世界觀中,存在一個印度大小的空洞”;“背慣了黑鍋”的歐洲卻十分慶幸只被提到了一次,覺得這是個“好的跡象”;而巴西、日本、俄羅斯乃至中東各國,則對此完全置之不理,他們更關心各自國內的大事。

  惟有更富裕和自信的中國,看著兩位候選人激烈表達大大小小的反華情緒,帶著小心翼翼的冷靜和一觸即發的敏感,混雜著冷漠和不安兩種情緒。

  這種微妙的反應,在《紐約時報》的眼裡,要用“謹慎”來形容,《華盛頓郵報》卻將其歸納為“嫉妒和關心”。

大選傳染上了“中國恐懼綜合征”

  “中國”一詞在二辯中被提及20多次,卻無一帶著積極或友善的態度。最後一場辯論中,當外交政策成為主題,中國再次成為焦點,被奧巴馬稱為“既是對手也是一個潛在合作夥伴”,羅姆尼則表示有朝一日要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

  “美國大選原本以為只是圍繞國內問題進行爭論——經濟、財政赤字和衛生保健,現在卻將中國當做一個出氣筒卷了進來。”春華資本集團主席、高盛大中華區前主席胡祖六表示,“競選活動中過分誇大的尖銳辭令,讓人感到非常不安。”

  中國人說,他們已習慣美國在選舉季將中國樹為靶子,但有越來越多政府官員、商界人士和學者擔心,這次對中國的抨擊如此激烈,以至於在選舉結束後,它都很難再冷卻下來。

  過去兩年,中美關係變得更脆弱。貿易和戰略利益的分歧讓美國擔心,中國會侵犯美國長期以來在亞太區的影響力,同時,美國就業市場的疲軟也被頻繁歸咎於中國。

  這多少會讓中國人覺得不快。據皮尤調查中心的調查數據,今年在中國只有39%的受訪者,將中美關係描述為“合作”,而在2010年,三分之二的受訪者這麼看。同時,在2010年,只有8%的受訪企業認為中美存在敵意,今年卻有26%認可這種說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