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大選辯論讓美國總統難成偶像

http://www.CRNTT.com   2012-10-18 10:40:50  


羅姆尼和奧巴馬互相指責對方觀點
  中評社北京10月18日訊/北京時間10月17日,美國總統大選辯論進行到了第二場(不包含副總統辯論),奧巴馬和羅姆尼就觀眾提出的問題展開辯論。

  然而,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辯論中探討的政策和雙方表現外,還有兩黨候選人對主持人和觀眾的畢恭畢敬。其實,包括辯論在內的一系列競選活動就是一個把總統候選人從偶像還原成人的過程。而大選辯論,就是這場“還原”的高峰。

  ■ 競選辯論的歷史就是候選人的“受辱史”

  美國的競選辯論史超過150年

  雖然1960年舉行的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是美國政治史上首次全國性的總統大選辯論,但在此之前美國的政治辯論其實已經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了。

  1858年,林肯和道格拉斯為了競爭伊利諾伊州聯邦參議員進行了為期六場的辯論,這場辯論不但決定美國“反奴隸制”的歷史走向,也成為之後美國政治辯論的標杆。在辯論中,道格拉斯表態支持奴隸制:“我不會接受黑人與我平等的思想,而且我拒絕把黑人當成我的兄弟。”林肯回應道:“美國不能再以一半是奴隸制一半是自由州的形式存在。《獨立宣言》所規定的天賦人權,同樣對黑人是適用的,這個世界沒有理由不讓黑人享受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而後林肯一鼓作氣,拿下了議員席位,這次辯論也成之後林肯廢除奴隸制的基石,這場辯論的名言也成了後來政客不斷效仿的對象。

  在這一百多年的辯論史中,美國政客都要在大選過程中直面反對者的詰問

  在大選辯論中,總統的確會不斷“受辱”,雖然這些侮辱不會是直接的人身攻擊,但總統言談的失誤、過去的言論和行為都會遭到對手毫不留情的打擊和嘲諷。

  1976年的大選辯論中,福特就曾上演過“一語失掉江山”的戲碼。1976年的一場辯論上,主持人向福特發問,指出前一年簽訂的國際安全與歐洲合作的“赫爾辛基協議”等於承認蘇聯對東歐的主宰地位。福特在回答問題時,本意是想指出這個協議削弱了蘇聯對東歐國家的鐵腕控制,但在辯論中他卻說成了:“不存在蘇聯對東歐的主宰(there is no Soviet domination of Eastern Europe),在我福特的治理下更不會有。”這句話引起輿論一片嘩然。之後卡特將此變成競選主題,攻擊福特的競選策略,最終取得了勝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