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如何拯救中國出口?

http://www.CRNTT.com   2012-08-31 08:04:51  


 
  文章認為,嚴峻的出口形勢讓人很自然地會想到擴大內需,內需的確是我們接下來要解決的重大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對出口的努力。雖然,當前國際市場前景仍舊撲朔迷離,在2012-2013年,幾個主要危機國家(包括法國)的經濟基本都呈現負增長,整個歐洲也會陷入輕度衰退,但是由於北歐和德國的支柱性作用,歐盟並不會崩盤,它們的經濟也並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麼惡劣。況且,現在許多中國企業正在改變過於倚重歐美日三大傳統市場的狀況,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挖掘拉美、非洲、中東等地區的市場潛力。現在很多新興工業國家發展得很快,購買力逐步提高,而相比於歐美產品,在性價比上中國的產品可能更適合他們。中國的一些高端產品,比如汽車,可能難以打入歐美市場,卻很適合新興國家的消費者。而中國的大宗出口商品如信息電子產品像手機、電腦等,自主品牌的,性價比高,在發展中國家也十分受歡迎。

  所以,不能簡單地說,出口不景氣,就馬上轉到內需上來,內需固然重要,但是內外兩個市場都要重視。而且,從國際市場轉到國內市場並不那麼容易,過去的外向型企業做慣了加工貿易,在產品設計、品牌打造、營銷網絡等方面都要靠國外的企業,長期以來,許多企業已經形成了路徑依賴。現在要轉到國內市場,要自己重新建立分銷體系,設計適合中國消費者的產品,這都是巨大的挑戰,所以很多企業最後還是會堅持原來的道路,以出口為主導。企業也只有參與國際競爭,與狼共舞,才能真正實現轉型升級。所以出口貿易仍然是我們要堅持的,畢竟我們的優勢還在。雖然歐美國家在危機出現以後,也想把製造業搬回國內,但這起到的作用並不大。

  文章指出,誠如溫家寶總理所言,下一階段出口仍將面臨較多困難和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要更加主動地做出戰略調整,擯棄“等靠要”的思想,自己去尋找機會。對外向型企業而言,現在無外乎有三種選擇,一是轉到內需,擴大國內市場;二是繼續出口,加大品牌效應的建設;三是直接轉到其他行業。這三種選擇不能說孰優孰劣,每個企業都要根據自己的情況,積極主動地分析對自己最有利的途徑。對有“走出去”的野心的中國企業而言,現在“危”與“機”並存,從宏觀上,提供以下三個建議:

  首先,企業要加強直接投資和海外併購,即投資實業(特別是製造業企業)。而減少購買國債和對國外金融業的投資。因為發達國家金融危機仍在繼續,債務危機愈演愈烈。銀行去杠杆化,企業需要現金。中國由此可以擴展其海外利益。另外,中國經濟特別是製造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產能已經過剩,國內市場趨向飽和,需要開拓海外市場,繞過出口遇到的貿易保護主義瓶頸。中國也有這樣的競爭實力,不僅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電子信息產業和機械工程等領域也已經完全可以與發達國家分庭抗禮。

  其次,不僅要繼續擴大對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第三世界國家的投資,還要加強在發達國家的投資。加大亞非拉國家投資對於中國的能源安全和擴大商品市場固然有好處,但是發展中國家法律不健全、政治不穩定、保護主義嚴重,因此搞得不好,也會遭到重大損失,利比亞的例子已經給了我們足夠的教訓。發達國家法制健全,資產安全較有保障,但競爭激烈,勞動成本高,去投資會面臨眾多考驗,但這也正是逼迫中國的製造業產業升級的好機遇。我們要利用歐洲債務危機的機遇投資歐洲,收購一些有技術、品牌和市場,但陷入資金困難的企業,沃爾沃和三一重工就是很好的例子。當然,對發達國家的投資要做好在對象國知識、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準備,要謹慎,不要把國內那種掙快錢的心理放到海外投資上。從政府角度來看,要加強對中國企業海外擴展的支持力度,包括組織對對象國的研究,制定投資保護協定,利用駐外機構(大使館,國外商會等)為中小企業國外開展業務服務、處理爭端。同時,還要發展軟實力,宣傳中國文化,樹立中國的形象。在上述領域,發達國家例如德國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借鑒。

  最後,目前中國的對外投資是國有企業唱主角,我們要加強民營企業和個人的直接投資力度。國有企業,特別是壟斷國有企業的資產軟約束,資產流失較嚴重,而民營企業在做出投資決策時會更加重視市場和技術。目前,中國的資本項目還沒有自由化,因此,對外投資還有一定制度上的限制,要積極穩妥地加快資本項目放開的步伐,同時防止由此產生的資金大量外流。與此密切相關的是人民幣國際化問題,它對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和擴大中國在國際經濟金融體系的影響具有重大意義,目前中國政府在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建立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現在對外貿易的20%已經用人民幣結算,長遠目標是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打破美元的相對壟斷地位,甚至考慮在亞洲為建立以人民幣為船錨貨幣的地區貨幣—亞元創造條件。當然,目前我們還缺乏熟悉國際金融市場和外匯操作的人才,經驗不足,要穩妥地向前推進。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