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周瑞金:何以解憂 唯有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2-01-26 09:43:18  


 
走出轉型困境,唯有深化改革

  要深化以政治體制改革為中心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四位一體的改革與建設。中國改革要分經濟體制、社會體制、政治體制三步走(文化體制改革融合其中),目前處於以社會體制改革為重點的階段

  從中國總體態勢判斷和五點共識出發,要走出當前社會經濟轉型的困境,化解發展進程中的難題,仍然用得上20年前的一句話:“何以解憂,唯有改革。”

  當前,應深化以政治體制改革為中心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四位一體的改革與建設,這就進入改革攻堅階段。

  為什麼要以政治體制改革為中心呢?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建立以後,經濟體制改革深化必定涉及法律制度的完善、土地制度和國有壟斷企業改革、財政金融體制改革,等等,這都涉及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

  社會體制改革則涉及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從全能主義的政府回歸公共服務型政府,要發育公民社會,實行社會基層自治,加強社會管理創新,這也涉及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

  至於文化體制改革,也涉及媒體的改革,體現言論自由、思想多元,放寬輿論統制,發展新生媒體,激勵文化產業創新,這也涉及政治體制改革內容。可見,四位一體改革,攻堅內容都涉及政治體制改革,所以深化改革必定要以政治體制改革為中心。

  鑒於中國目前的情況,以政治體制改革為中心的四位一體改革,應考慮分步驟實施。上世紀80年代初,小平同志提出了“三步走”基本實現國家現代化的發展戰略。中國的整體全面改革也需要一個“三步走”路線圖。中國改革要分經濟體制、社會體制、政治體制三步走(文化體制改革融合其中),目前處於以社會體制改革為重點的階段。

  從1978年到2004年,我們用了大約25年左右時間,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著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向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

  2004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為標誌,宣告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已經基本確立,還需要一段時間來深化、完善,第一階段的改革目標基本達到。就在這次全會上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表明改革開放進入以社會體制改革和社會建設為重點的第二階段。

  這個新階段,我們可能需要花大約15年到20年左右時間,如果從“十二五”規划算起,大約用兩個多五年規劃,到2021年建黨100周年左右基本可以完成。因此,“十二五”期間正是啟動社會體制改革的關鍵階段。“十二五”規劃綱要已經公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國民收入分配,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社會事業,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切實解決民生問題,是“十二五”規劃的重點內容。這也是社會體制改革和建設的主要要求。

  所以,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就是中國的一場“社會進步運動”,解決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從這個角度說,社會體制改革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承接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完善的任務,又為政治體制的改革創造更為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條件。

  社會體制改革和建設,主要解決三個方面的任務:

  第一,建立一個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從制度層面解決六大民生問題,即建立完善的現代化國民教育體系;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並努力形成合理、公平的分配格局;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保證人人享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建立保障人人有房住的城鄉住房建設制度,但不是人人擁有產權房,低收入者通過廉租房來解決;建立良好的生活環境,保證空氣新鮮,特別是水源清潔、食品衛生。

  第二,構建一個合理穩定的社會結構。主要是推進城鎮化,轉移農業剩餘人口,壯大中產階層。實現非農產值比重占到85%以上,城鎮人口占總人口60%以上(目前中國為50%左右,一年增1%,約十年左右達到60%指標,發達國家達80%以上),非農從業人員上升到70%以上。這樣,年收入在6萬-18萬元(月均5000元至15000元)的中等收入水平即中產階層的人數,可提高到占總人口的40%-60%(目前中國占20%左右)。這就形成了一個“橄欖型”的社會結構,這樣的社會結構才是政治社會穩定的基礎。中產階層既是推動內需、促進消費的主體,也是現代文化承載的主體,壯大中產階層可以大大緩解貧富懸殊的問題。

  第三,培育一個“三元構架”的成熟公民社會。首先是政府公權力這一元要歸位,不搞全能主義,統包整個經濟社會事務。改革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有限的政府,公共服務型的政府。政府主要政務是調節經濟、監管市場、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其次是社會組織的發育,保障基層的自治權利。實現鄉村自治、社區自治,社會問題讓社會民眾來管理,形成廣大公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社會自治制度。中央一再強調社會管理創新,那就要轉變原來對社會組織從管制為主變為培育和鼓勵為主,廣泛吸收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鼓勵他們承擔更多的公共服務,努力營造官民共治的社會治理格局。

  此外,以公有制、非公有制企業,以及個體工商戶為主體的市場一元,要充分保證其資源配置的權利,盡量減少政府直接干預企業,真正實現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資分開、政府與中介分開。防止以宏觀調控為名干涉微觀經濟,讓創造財富的市場主體發揮更大更好的作用。以政府公權力為主導,把社會自治權利和市場資源配置的權利落實好,使社會三元構架各得其所,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形成和諧的公民社會。

  當前改革攻堅階段所要完成的任務,是複雜而繁重的。它遇到了重重矛盾和阻力,非常需要全黨統一認識,統一到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的精神上來。今天回頭重溫南方談話,我們仍然能強烈地感觸到其對推進當前改革攻堅的突出現實意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