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

http://www.CRNTT.com   2011-03-30 14:03:02  


陳獨秀1915年創辦的《新青年》雜志
  中評社北京3月23日訊/五四運動一周年之際,中國知識界就開始紀念“五四”。從此以後,“五四”的紀念幾乎年年進行,不曾間斷。近百年來,中國沒有一場運動或事件像“五四”一樣從其發生的第二年就開始紀念;也沒有一場運動或事件,像“五四”一樣得到不同黨派、政治力量以及官方與民間的共同紀念,並且持久而不衰。

  1920年李大釗在紀念“五四”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我盼望,從今以後,每年在這一天舉行紀念的時候,都加上些新意義。”九十年來,“五四”紀念也確如李大釗所期望的,一直都在與時俱進,每次都要加上些“新意義”。其結果是,紀念越久,追加的“新意義”越多,影響也越來越深遠,與此同時,“五四”運動的本相,則是越紀念越模糊。

  最初紀念的時候,只是紀念學生愛國運動;後來漸漸將“新文化運動”也作為“五四運動”的一部分來紀念;再後來,紀念“五四”,主要紀念新文化;紀念新文化,又主要紀念“民主”與“科學”。

  “五四”運動其實是兩場“運動”的組合:一場是政治運動,亦即學生愛國運動;一場是文化運動,習稱“新文化運動”。前者是突發性的,急風驟雨,暴起暴跌,前後持續不過一個多月。後者是漸進性的,其興也緩,其衰也慢。一般的看法,新文化運動以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初名《青年》)為開端,1923年左右結束。對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我主張將新文化運動劃分為三個階段:1915~1918年為醞釀期;1919~1923年為鼎盛期;1924~1927年為後續期。

  在1918年以前,《新青年》雜誌的影響還十分有限,或者說,它所提倡的“新文化”,還沒有形成為一場全國性的“運動”聲勢。

  歷史學者在考察《新青年》雜誌的時候,每每看到《新青年》雜誌後期的巨大聲勢,難免會有意無意放大它前期的影響。實際上,陳獨秀在1915年創辦《新青年》雜誌的時候,很難說有多麼高遠的理想。最初只是一個面向青年,提倡“德智體”,要青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之類的一般性刊物。魯迅就說過:《新青年》在開始的兩三年裡,“不但沒有人來贊同,並且也還沒有人來反對。”張國燾晚年的回憶亦可參證。張說:《新青年》創辦後的一兩年間,北大同學知道者非常少。當時,張國燾正在北大讀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